冷兰君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師可从目标导向、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美的元素,构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认识美、发掘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理论;课堂教学;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5-003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将美育理论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实践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美育理论概述
美育是指在审美教育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设施,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或审美情趣,以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融合了美学与教育学的概念,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备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和美的素养。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和个人创造性等特点。美育理论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坚实支撑,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全面能力协调发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我内在潜能与价值,增强思维的主动性,形成主动构建意识。将其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又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设计而言,主要包括目标导向美、实施方法美、教学内容美、评价机制美等内容,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融入美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二、美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美育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内到外都应体现美育的特色。下文着重从课堂教学实际的层面,探索美育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将美的元素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每一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融入审美元素,目标导向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发挥着导向和检验的作用,指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组织教学,又以目标是否达成检验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审美素养的要求,可将课堂教学导向以美育为宗旨的教学方向,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中,选择具有美育价值的元素融入其中,以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从而促进美育与智育双重发展。
如,在“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有价值的美育元素,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中,将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像合成技术,并在不同的图层实施选择和移动素材,在实践操作中合成符合审美特点的图像作品。(2)过程与方法。掌握图像加工的一般方法和合成的操作流程;能够自主利用微视频辅助学习;能够利用Photoshop软件根据实际需要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捕捉创新点,提高审美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图片采集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挖掘教学中的审美元素,将其融入三维目标中,明确了美育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导向美育化,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2.创设音乐情境,教学方法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感知并能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感知开始,而感知也是审美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优美旋律的渲染中,将音乐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感知美、领会美。学生在感知、领会美的过程中,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认知美、创造美的兴趣。
如,在“声音的获取与加工”教学中,需要学生利用CoolEdit音频软件对音频进行简单加工与合成处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成制作音频,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了《魂断蓝桥》与《月光下的凤尾竹》合成的音频作品,让学生在感知音频魅力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审美意境。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对如何进行音频合成制作的探究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利用CoolEdit音频软件合成自己最喜爱的手机铃声的任务,让学生在感知美的意境中创造美。
教师通过播放音频成品的方式,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美化,让学生在美的感知中,领悟创造美的真谛,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使其围绕学习任务积极创作,制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3.创新实践应用,教学内容美
生动直观、以形感人、以情动人是美育最典型的特点,基于美育理论的教学更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贯穿美育元素,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美育教育的潜移默化。基于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挖掘审美元素侧重点上也应有所不同,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美感,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运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在“设计应用文档”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会利用Word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制作电子小报,培养团队协作和审美能力。为此,教师设计了“美丽家乡”的主题,并以动画视频的方式展示了电子小报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字体、颜色、段落、图片插入等的微视频资源,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扫除知识和技能操作上的障碍,促使学生创作出富有特色、审美价值和创造性的电子小报。
教师以动画视频、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并以设计电子小报为任务,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家乡美的认知。学生的电子小报既能达到宣传家乡美的作用,又能通过Word处理而富有美感,体现出创作的独特性,达到了传递美的创作效果。
4.进行作品展示,评价机制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培养美感只是审美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美的创作。创作是美的源泉,而鼓励美的创作、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美的动机则有赖于评价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中,组织开展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评价标准,参与作品点评,使其在评价中获取他人创作的思路,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以继续激发学生持续创作的热情。
如,在“声音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评价中,教师开展了作品展示的活动,即让学生将利用CoolEdit音频软件合成的手机铃声展示出来,教师让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音乐内容创意、音质、音效、操作技术、团队协作等。让学生在点评他人作品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调整和修正的地方,使其在评价中互相取长补短,保持继续创作的热情和动力。
教师通过作品展示活动,将审美评价融入点评标准中,一方面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其在分析他人创作思路的同时,丰富自己创造美的经验。
总之,美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现的是信息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可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和评价中融入美育元素,还可在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等方面挖掘美育元素,使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内到外都体现美育思想,为学生创造美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