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想象在灵星舞动作发展中的运用

2019-06-14 08:31苏欢李林娇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苏欢?李林娇

摘要:艺术想象在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作为舞蹈编创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机能,为动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原型启发与典型塑造,论述汉代祭祀舞蹈灵星舞的动作发展过程中对艺术想象的运用。

关键词:灵星舞;艺术想象;动作发展

“灵星”即天田星,主要象征收获福瑞。从西汉建立时起,汉高祖下令建立灵星祠,用以祭祀农神后稷,灵星舞便由此而出。作为祭祀舞蹈的灵星舞与大多数古代祭祀舞蹈风格相比来说别具一格。它突破了常规的祭祀风格,以模拟劳作时的劳作过程为主。在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高峰期——汉代诞生的灵星舞,却并未有太多文献与图像资料记载,仅余寥寥描述与文物一二,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与遗憾。舞蹈作为一种时空力的艺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直观模仿灵星舞的完整舞蹈形态,因此在发展灵星舞动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艺术想象中的创造想象方法,从而尽可能的还原和编创贴近灵星舞审美风格的祭祀舞蹈作品。

艺术想象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也是孕育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和心理过程,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不脱离祭祀舞蹈的艺术形象,而其结果也必须是造像显质的,要编创出成功的作品,就要在编创的过程中合理对其进行运用。基于艺术想象的灵星舞动作发展,主要从原型启发与典型塑造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原型启发。《后汉书·祭祀志下》(1)关于灵星舞的记载为“舞者用男童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穫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从中传达出的讯息,清晰的再现了农耕劳作的场景。现代关于灵星舞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四川德阳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农作图(见下图)与灵星舞之“象教田”内容极为相似。从画像砖中看出,画面背景有3株树和田埂,有6位农民呈耕作状态,第一排3个人手持镰刀弯腰耕作,俯身向右扭转上半身。后排右边一人与前三人姿态相同,但是手中没有镰刀。左边一人手中托着一个簸箕,左手弯曲呈播撒姿态。

想象离不开联想与推测,通过对画像砖中人物动作形象的提取,以及对后汉书中记载的分析与总结,在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对画像砖人物动作的进行模仿,通過一定的舞蹈编导动作发展技法将这些独特的动作风格取需要的部分进行“打碎”、“填补”和“修整”,创作为新的具有灵星舞特点的舞蹈动作形象,利用我们脑海中丰富的表象为材料,以感知、观察为基础,编创造型的连接动作,或是将两三个具有特征的造型用动作连接起来,最终形成相对合理的,具有一定灵星舞特色的肢体动作。

其二,典型塑造。汉代有着强大的艺术包容性,为舞蹈艺术风格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独特的以农耕劳作形象为主的祭祀舞蹈灵星舞。在我们寻找灵星舞动作特征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古代祭祀舞蹈资料搜集和阅读,以及深入分析灵星舞相关文献资料中对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容描述,提取最具有灵星舞代表的特性和特点进行表现。灵星舞表现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俗乐气息,主要是对现实中劳作生活的模仿及再现,是以农业耕种为题材的祭祀舞蹈,我们将此特点与写实风格相结合,加以概括,集中体现到灵星舞组合动作上,使之特性特点表现的更突出、更鲜明、更有代表性,也就是塑造灵星舞组合典型的过程。

灵星舞中有继承前代宗教祭祀舞蹈传统与汉代俗乐气质极为相似的模拟生活行为的类别,也有展示汉代祭祀舞蹈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特别是与古代传统宗教舞蹈中出现的娱神舞蹈相比显示出极大地不同。在对灵星舞进行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将情感与叙事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表演与观赏性,体现出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体验汉代祭祀舞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特征,塑造具有典型的的汉代祭祀舞蹈灵星舞的艺术形象。

作为祭祀性舞蹈,灵星舞以其表现农神后稷祭祀的舞蹈形式独立于大多数的古代祭祀舞蹈,具有相当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对于灵星舞的动作发展研究以及舞蹈编创是对整个四川地区祭祀舞蹈发展的一次探索与推动。同时,在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对艺术想象的运用也为古代舞蹈复现创作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艺术想象是编创灵星舞组合的过程中的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但创作对象是对汉代灵星舞风格作品的还原,艺术想象又是必须“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想象既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部分又是艺术欣赏的重要部分,只有合理的运用艺术想象,在舞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审美特征,才能将作品的灵魂及思想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给观众。

注释:

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下》.参见中华书局1973版第3204页.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下[M].中华书局,1973.

[2]平心.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蓓.舞蹈编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4]周仪.汉代《灵星舞》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

[5]汤娟,李延浩.汉代灵星祭祀舞蹈考究[J].兰台世界,2014.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四川区域祭祀舞蹈中舞蹈动作的发展空间”研究成果。(由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苏欢(1995-)女,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统舞蹈,舞蹈教育;

李林娇(2000-)女,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传统舞蹈,舞蹈教育。

指导教师:熊曦,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