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篮球教学为例谈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2019-06-14 08:38陈值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篮球

【摘要】本文论述分层教学法的含义及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并以小学篮球教学为例提出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办法,包括参考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分层、依据素质差异以学习小组形式分层、根据学生兴趣差异对课程设计分层等。

【关键词】小学体验 篮球 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46-0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素质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方面,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力发育、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学习,学生无论从心理、生理还是学习兴趣上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分层教学法,则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不仅能激发每个群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教学法是指当学生在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时,教师针对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差异将学生归类为不同层次的群组,再根据不同群组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最终帮助各组群学生完成相同的学习目标,实现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大化发展。

二、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一)正视个体差异

由于小学生生活背景及生活地区不同,其智力发展程度及身体发育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进行体育训练时,其接受能力、完成程度及学习兴趣均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确保教学内容分层递进。总体而言,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身体素质差异。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均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先天差异和性别差异两个方面,教师在制定分层教学策略时,应当重点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例如讲授跳远的教学内容时,完成理论内容解读和动作示范之后,将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大组别,并在两组中根据力量、协调性等差异设置不同的练习距离,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兴趣差异。学生由于自身偏好及生活背景,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兴奋程度均有不同,为了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训练实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时,应当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兴奋程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3.教学目标差异。这一差异在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正视这一差异,策略性地将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这一整体大目标,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分解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阶段小目标,例如层层递进的基础目标、扩展目标及挑战目标等,通过阶段累积提高的方式,最终完成整体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

(二)缩小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缩小差异。对于体育基础及身体素质均不相同的学生,在训练强度、训练内容方面应当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完成标准,合理分配训练任务,从而降低学生间成绩差异,提高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成体育学习目标。

三、小学体育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笔者在小学篮球课堂训练中,曾经尝试利用分層教学法帮助全体学生掌握篮球技巧。

(一)参考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分层

小学篮球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动作术语、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动作、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篮球比赛。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教学目标相对困难,因此在进行篮球课堂设计时,应当针对小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篮球技巧。笔者将篮球教学从易到难划分为持球练习、移动基本技术、原地运球基本技术、行进间运球技术、双手胸前接传球技术、单手传球技术、双手及单手投篮技术等多个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熟悉球性、培养球感、磨炼技术、提高体能,并为学生酌情安排扩展目标和挑战目标,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例如完成基本的持球学习后,笔者再向学生示范环绕头胫的交接球、环绕腹背的交接球、原地绕腿、双手提前小抛接球等技巧,鼓励学生多加练习,以便更熟练地掌握持球技术,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依据素质差异以学习小组形式分层

传统的篮球教学通常是从基础动作的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项技巧,最后过渡到篮球实战比赛。这种教学进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篮球基本技巧,但由于篮球技术种类较多,且难度较大,传统的训练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疲劳,学习热情受到抑制。笔者在进行运球教学这一课时前,首先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入手,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安排每堂课的训练难度及运动量。笔者通过带领全体学生进行触球运动,培养出初步的球感后,再根据不同的运动量、学习难度划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加入。

第一组学生学习能力及体力均较强,对于当堂课的篮球技巧学习掌握较快。这组学生在练习基本原地运球的基础上,增加体前高低运球、体前变方向运球、胯下变向运球等训练动作,不断挑战极限,培养探索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第二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动作,但运用不够流畅,笔者向这部分学生重点强调运球手法和注意事项,纠正错误动作,例如指导学生注重运球手型,做到五指分开、手心空出,从球上方向下用力运球,手球不分离等,并注重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例如熟悉原地不动的运球后,引导学生尝试单腿过球、左右腿交替运球等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篮球技术。第三组学生通常也能够掌握基本动作,但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对于这部分学生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例如运球击中地面标志、争夺对方手中球等,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加运动趣味,重在吸引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篮球练习。

(三)根据学生兴趣差异对课程设计分层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搭配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兼顾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并注重创新,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此外,小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稳定性较弱,自主选择能力较差,往往偏好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投入热情,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笔者进行上述篮球教学内容时,当学生完成了原地运球及行进间运球的学习之后,按照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应当开展分组练习,以便巩固所学到的技巧,为下一步难度更大的技术学习夯实基础。但笔者观察到学生在进行之前设计好的分组练习中显得心不在焉,部分女同学甚至开始闲站和聊天,学习热情明显下降。笔者及时询问学生后得知,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基本技巧,分组练习显得毫无新意,部分学生觉得迄今为止所接触学习的篮球技术与想象中的篮球比赛有所不同,感到有些失望,而部分学生则更期待像真正的篮球运动员那样上场打球,而不是无限重复枯燥的练习。

了解学生这些想法之后,笔者决定再次将学生分组,提前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对抗性和合作性,以便更加顺利地进行下一步技术的学习。这一次的分组主要以兴趣差异划分为比赛组和练习组。同时,考虑到体质的差异,再将参与比赛的同学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参与比赛的男生组以技术水平自由组队,以之前已经掌握的篮球基本技术开展热身活动,首先练习传接球、运球等技术动作,再将NBA比赛视频作为参考对象,了解基础战术,模仿比赛动作,大家结合自身技术进行对抗练习,在模拟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增强篮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并使学生得到充分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对于女生组,希望参与比赛的同学组成比赛组,希望自主练习的同学则参加练习组。参与比赛的小组实施和男生组相同的训练模式,但更注重传球和运球的练习,在模拟比赛时,考虑到学生对于篮球规则的陌生及篮球技巧的生疏,允许出现多次运球、少量走步等犯规动作,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参与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篮球技巧,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自主练习的小组则由笔者指导设计一些动作练习活动,可不限于性别,希望多加练习的男女同学均可参与。

在实施兴趣分组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比赛组普遍参与热情高涨,男生们自发地展开了讨论、竞争与合作,篮球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处在练习组中的男生很快便要求转入比赛组参与对抗比赛。女生组的分组也始终处于动态循环之中,自主练习的同学在掌握了动作要领之后,纷纷表示希望参加比赛进行验证和练习,而比赛组的同学在比赛过程中所遇到的动作问题,也希望能够到练习组进行反复练习和纠正,此时,笔者作为技术顾问,及时为学生讲解和指导,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经过几次激烈的课堂比赛之后,接下来的技战术授课进行得非常顺利且卓有成效。

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顾及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巧,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分类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5)

[2]叶建蕊.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策略应用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8)

[3]施春良.刍议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5)

作者簡介:陈值(1981— ),汉族,广西玉林人,小学一级教师,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于玉林市玉州区新联小学任教,主要研究小学体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法篮球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控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我爱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