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梅
【摘要】本文针对乡镇民办幼儿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乡镇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对策,认为要多渠道引进资金,慎重选址办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水平;加强家园互动,促进家园合作;加强文化底蕴,科学办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关键词】乡镇 民办幼儿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5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乡镇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乡镇民办幼儿园的兴起,有力解决了乡镇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给乡镇学前教育带来了生机,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笔者结合民办幼儿园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多渠道引进资金,慎重选址办园
乡镇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资金和场地受限的问题。公办幼儿园有政府的支持,不管是资金、场地,还是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都比民办幼儿园更有优势。在办园初期,投资者考虑更多的可能是资金问题。乡镇民办幼儿园一般由个人出资,资金来源单一。投资者往往期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受资金投入限制,乡镇民办幼儿园往往在镇上租用某栋楼房作为办园场所。幼儿园面积有限、活动场地不足,导致幼儿只能在楼道内活动,缺乏户外活动场所。
乡镇民办幼儿园由于没有政府资金和用地支持,完全靠投资者自主筹集资金。除了传统个人出资,还可以通过集资、合股或寻求社会捐助的形式筹集资金。在幼儿园选址方面,建议到交通便利的乡镇边缘办园,一方面可以减轻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以木乐镇为例,镇中心房屋密密麻麻,在乡镇中心办园,只能用一栋楼房作为办园场地,很多教学活动受到制约,很难有室外活动场所,不利于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及幼儿的身心发展。家长接送孩子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乡镇边缘用地相对乡镇中心宽松很多,很容易找到一整片的宅基地建设教学楼,还可以留出部分空地作为幼儿室外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可以根据办园需求,在室外场地规划相关教学设施。由于乡镇范围一般不大,即使在乡镇边缘办园,家长在接送孩子方面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此外,还可以借助地理优势,吸引附近村庄的孩子进园学习。
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水平
乡镇民办幼儿园在引进高素质师资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乡镇民办幼儿园特定的地理位置,幼儿园教师既不能享受公办幼儿园的福利待遇,也享受不到大城市的便利,教师待遇较低、工作人员流动较大是乡镇民办幼儿师资队伍的整体特点。此外,大部分乡镇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相当部分是本乡镇中学毕业的从业人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专科或本学学历以上人数少之又少,部分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或保育员证书。乡镇民办幼儿园除了引进人才困难,现有教师团队接受继续教育的空间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大部分教师没有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仅停留在完成幼儿园基本工作的层面,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自身业务的意识。大部分乡镇民办幼儿园不愿意承担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费用,部分教师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却因经济问题放弃接受继续教育、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机会。
幼儿园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幼儿教育的水平,要提高乡镇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素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资培训。乡镇民办幼儿园应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和适当的经费支持。比如,定期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教师对园内职工进行培训,提高现任职工的业务能力。对新进员工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实施“师徒结对”,让新员工快速适应幼儿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定期组织示范课教学,经常性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手工比赛、环境创设比赛等,通过比赛促进师资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派送骨干教师到园外进行学习进修,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模式。二是引进师资。在本地方长大的人,会对本地怀有更深的感情,他们更愿意留在当地工作。每年大、中专学校都有一批生源地为当地乡镇的毕业生,幼儿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了解返乡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引进高素质、专业对口的幼教人才,为幼儿园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加强人文关怀,让教职工有归属感,减少教师的流动性。引导幼儿园教师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互助共赢,最终使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加強家园互动,促进家园合作
乡镇民办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互动较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二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乡镇民办幼儿园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务工人员子女。在乡镇中,家长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先进的育儿观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只负责按时缴费,解决子女温饱问题即可。为了生计,部分家长长期外出务工,适龄幼儿完全由祖辈照料。老人的传统育儿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更关注儿童的温饱,无暇顾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即便有些幼儿与父母一起生活,家长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很少顾及幼儿的教育问题。因此,乡镇民办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
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的事,针对乡镇幼儿家长的特殊性,幼儿园需承担起提高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育儿观。教师不定期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讲座等方式,让家长了解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系,如幼儿园设立幼儿园开放日,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家长开放,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情况,提高社会对幼儿园的认可度。还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幼儿文艺表演、家访等,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四、加强文化底蕴,科学办园
目前,相当部分乡镇民办幼儿园仍停留在“孩子不哭不闹,吃饱不生病”的标准上,很多家长育儿观念相对落后,认为孩子读书写字越早越好,以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会小学一年级知识为荣。为了迎合家长,一些幼儿园在中班开始让孩子学写字,并接受学科训练,让幼儿学习小学数学、拼音等知识,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些幼儿园走进了教育误区,而对于幼儿极为重要的素质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却得不到幼儿园的重视。乡镇民办幼儿园,无论从环境创建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无法体现幼儿园本身的文化底蕴与办学特色。
乡镇民办幼儿园可以设计自己特有的园徽、园歌、幼儿园服、教师园服、书包、奖状等,树立品牌形象,逐步增强社会影响力。乡镇民办幼儿园还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發展规律,创立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去除“小学化”,加强幼儿素质培养,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过度开发智力,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结合地方风俗,乡镇幼儿园可开设特色课程。乡镇民办幼儿园只有在关注形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
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公办幼儿园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往往一开始就从其他公办幼儿园划拨一部分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入园。新幼儿园成立后,直接借鉴原有幼儿园的管理模式,经过数年的积累,管理体制比较成熟。大城市的民办幼儿园资金力量雄厚,往往也会花费重金从公办幼儿园中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管理幼儿园,较容易从公办幼儿园中吸收管理经验。但乡镇民办幼儿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直接获取经验,快速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乡镇民办幼儿园管理比较随意,比如教师选聘、教师考核、后勤管理都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目前,大部分乡镇民办幼儿园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幼儿园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梳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参考一些优秀民办幼儿园的做法,再结合当地情况和本园实际,制订一系列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订完善;加强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学习其他优秀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经验,加强沟通,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员工制订职业发展规划路线,给予职工接受学习培训的机会及上升的发展平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实施绩效考核,工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
乡镇民办幼儿园的有效管理关系到幼儿园的长足发展,必须服从于幼儿园的发展战略目标。作为乡镇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管理者除了提高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乡镇特色创建自己的品牌,促进乡镇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放.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8(5)
[2]王亚桃.乡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甘肃教育,2018(4)
[3]李璐,段青如.村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困境及建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
[4]高洁存.云南省个旧市乡镇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