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
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原理将物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衍射效应再现原始光波而记录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激光是制作全息图最理想的光源,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全息技术在全息干涉计量、全息显微、信息存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激光全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而这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的推动,他就是厦门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刘守教授。
出生于1948年11月的刘守,从小就有着科研报国的理想。1976年从厦门大学半导体专业毕业。1986年作为访问学者到丹麦技术大学物理系,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徐大雄教授指導下从事激光全息术的研究及应用工作,从此,他便与激光全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刘守在导师徐大雄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激光模压全息技术及其应用》项目,使其在“无油墨印刷包装材料”、“防伪标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987年,当刘守偶然听说我国激光科研机构有上百个,但很多激光科研成果获奖后却无法得到生产力转化时,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他受聘于青岛琦美图像有限公司,在这里,他带领科研团队将激光全息图像应用于防伪领域和激光彩虹灯等领域,首次为公安部制作了海南、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居民身份证的全息防伪标识及一些名牌产品的标识,使该技术逐渐实现产业化。
1992年,刘守受聘母校厦门大学物理系,担任副研究员,并牵头组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激光全息实验室,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技术和方法,如“加密码全息防伪标识的研制”、“闪耀彩虹全息术”、“光莫尔技术在防伪中的应用”等。
这之后,他又与张向苏副研究员合作,将光电领域中的莫尔技术与激光模压全息技术相结合,研制出计算机光莫尔防伪标识,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科技含量高,极难仿制,市场前景广阔。
在筹备、审核厦大进入“211”、“985”期间,正如前校长陈传鸿所说:刘守为物理学科建设打下了“半壁江山”。
上个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刘守带领硕士、博士专门从事《光全息术的研究》,完成了“用全息元件制作大面积光子晶体技术”,并在“微结构制作”、“提高LED发光效率”、“激发等离极子”等方面得到应用。
2006年,刘守开始“激光全息瞄准器”项目研究。作为激光全息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了降低激光全息瞄准镜的成本,他不断开拓新思路,从系统结构入手,保持全息瞄准镜的优势,最终探索出了一种多功能元件,达到了准直、滤波、偏转LD光波的目标。目前已经设计出了三种新型全息瞄准器系统,即直立式、紧凑式和折叠式。
与美国产品比较,刘守设计的激光全息瞄准镜成本下降、误差更小,并且可以设计得更紧凑系统。
刘守发明的激光全息瞄准镜相比于美国使用的全息瞄准镜,具有更可靠的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拥有国家两项专利,通过了国家和军方产品鉴定审查会的严格试验鉴定,自2014年起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使用后获得指战员高度好评。
刘守近期的课题很有意思,“还是老本行,即采用光全息理论去破解脑的记忆问题”,他说。
“这个课题的意义至少有两点: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防止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手段。”为此,刘守开始向另一座科研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