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晓玲 廖翠芳 何 凯
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河源 517000
FC是临床儿科常见急重症,在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主要以6个月~5岁高发,相关数据显示儿童其FC发病率为3%~5%,约为成人的10倍左右,目前有关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研究表明高热、遗传、感染等为小儿FC发生的主要因素[1]。患儿疾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肌群阵挛性、强制性反复、持续抽搐,发热,伴有意识障碍等,且惊厥发作具有突发性、全身性或局限性特征[2]。若不及时治疗不仅给患儿造成痛苦,同时随着病情发展脑损伤严重还可致癫痫、智力及生长发育异常,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目前FC治疗原则为降温、控制惊厥、对因治疗,为有效控制FC惊厥、高热情况,减轻脑损伤,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3-4]。本文通过观察SFC、CFC患者脑电图指标变化,探究指标与小儿脑损伤的关系,旨在为后期小儿治疗、预后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FC发作入院治疗的81例小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检查确诊为FC,患儿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未合并严重感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外伤。根据基本性质不同分为SFC组与CFC组,其中SFC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发病时间30min~8h,平均(2.9±1.5)h,年龄9个月~6岁,平均(2.9±0.4)岁,病因:上呼吸道感染23例;支气管炎6例;支气管肺炎3例;甲型流感4例;疱疹性咽峡炎4例;急性喉炎2例;腹泻病1例;CFC组38例,发病时间45min~7h,平均(2.7±1.4)h,男 22例,女16例,年龄11个月~8岁,平均(2.9±0.5)岁,病因: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3例;甲型流感3例;疱疹性咽峡炎4例;轮状病毒肠炎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C诊断标准[5]:体温在38℃以上,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突然性全身或局部出现抽搐,患儿出现斜视、短暂性意识丧失、双眼球凝视等情况,排除因颅内感染、其他原因(代谢性、器质性疾病)致惊厥。SFC:占70%~80%,患儿惊厥持续时间<15min,年龄6月~5岁,表现为全面性发作,一次热性病程中发作一次,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CFC:占20%~30%,发病年龄多<6月或>5岁,发病前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15min或一次热性病程中发作≥2次,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Todd's麻痹等。
1.2.1 仪器设备 美国尼高力数字脑电图仪(型号 NicoⅠ et EEG v32)。
1.2.2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惊厥发作1周后给予脑电图检查,采用脑电图仪按国际标准以10/20系统放置头皮盘状电极,对患儿行4~12h剥夺睡眠,期间行单双极描记,将患儿睡眠、清醒各时期的脑电活动进行描记。所有患儿均能有效配合临床检查,在清醒闭目状态下进行闪光刺激、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常规描记时间在1~3h。
观察SFC、CFC患儿脑电图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惊厥发作时体温、次数、时间,分析不同性质FC者疾病发作时脑损伤情况。本次脑电图诊断参考《临床脑电图学》[6]分为临界、异常、正常脑电图,异常脑电:患儿脑电图存在广泛慢波异常,同时出现尖波、棘慢尖慢复合波、棘波;临界脑电:患者出现以枕区为主的慢波明显增加情况。
CFC组体温(37.96±0.35)℃低于SFC组(39.12±0.43)℃,发作次数、发作时间CFC组为(2.58±0.57)次、(10.75±0.72)min高于 SFC 组(0.83±0.46)次、(3.68±0.53 )min,P< 0.05,见表1。
CFC组异常脑电、临界脑电为26.3%、34.2%高于SFC组11.6%、20.9%,P<0.05,见表2。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差异比较()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差异比较()
组别 体温(℃) 发作次数(次) 发作时间(min)SFC组(n=43) 39.12±0.43 0.83±0.46 3.68±0.53 CFC组(n=38) 37.96±0.35 2.58±0.57 10.75±0.72 t 14.282 15.278 17.716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脑电图检查比较[n(%)]
FC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为小儿临床急重症,婴幼儿因年龄小,大脑、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调节能力差,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病菌,故为疾病高发人群,患者疾病发作时因神经元、骨骼肌异常放电、收缩,临床出现惊厥、短暂性意识障碍等症状[7]。若不及时治疗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可造成脑损伤,影响患儿智力、生长发育,因此有效诊断疾病,给予相应对因、对症治疗,对降低小儿癫痫发病率、减轻脑损伤有重要意义[8]。
临床发现脑电图是有效判断人体脑损伤的诊断手段,FC发作时可造成患儿缺氧性脑损伤,影响脑功能,进而引发脑电图异常,本次研究结果CFC组较SFC组患儿体温低、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P<0.05;同时脑电图检查,CFC组异常脑电、临界脑电为26.3%、34.2%高于SFC组11.6%、20.9%,P<0.05。提示CFC患儿脑损伤严重程度高于SFC患儿,分析原因可能与患儿体温、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有关。在本次研究中SFC发病时患儿温度较高,而CFC发作时温度较低,提示患儿惊厥发作时低温者潜在危害较大,患儿大脑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病灶,后期转归为癫痫的几率较高[9]。临床认为人体高热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脑组织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导致脑电图的变化不是很强烈,但随着惊厥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可能发展为低热CFC发作[10]。小儿CFC发作病因主要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由于患小儿神经细胞结构简单、髓鞘未完全形成,神经元树突发育不完善、皮层分化不全,受感染发热影响,易致中枢神经过度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导致大脑稳定性差,惊厥阈值降低引发痉挛[11-13]。阈值降低会造成患儿发作次数增多,相关研究认为FC发作期间,患儿存在神经元、糖的代谢率上升,机体耗氧量增加情况,而惊厥反复发作会使机体缺氧情况严重,会导致患儿脑损伤加重、脑电图异常率高[14]。对于热性惊厥者行脑电图检测,不仅有利于临床疾病诊断、鉴别,同时为早期预防提供有效指导依据,本次研究提示对于多次出现脑电图异常患儿,临床需要高度重视,防治惊厥再次发作,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脑电图变化,避免后期癫痫发生[15-16]。
综上所述,小儿FC患者发作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其中SFC者脑电图异常率较低,脑损伤轻微,而CFC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脑损伤较严重,临床需要及时积极给予神经功能保护、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