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 邓燕妮 谷艳娟
广东省中山市坦背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00
肺炎支原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原体,此种病原体的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到3周,而年龄较小的儿童是感染肺炎支原体的主要人群。小儿支气管喘息是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改变导致发病,且免疫功能失衡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认为[1-2],喘息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若能够控制好肺炎支原体感染,则能够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喘息急性发作的影响,建立在以往研究报道和研究对象(35例支气管喘息患儿、35例普通感冒患儿)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35例支气管喘息患儿(观察组)、35例普通感冒患儿(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个月~ 15岁,平均(8.6±1.1)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7个月~15岁,平均(8.7±1.2)岁。在统计学软件中录入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后,发现两组患儿的各项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将35例支气管喘息患儿按照疾病分期进行分组,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疾病缓解期,其中急性发作期包括20例患儿,疾病缓解期中包括15例患儿。
纳入标准[3-4]:(1)本研究观察组中纳入的所有研究对象均确诊为支气管喘息,而对照组中的所有患儿均确诊为感冒;(2)患儿的年龄6个月~ 15岁,患儿既往体健,无其他感染疾病病史;(3)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对于此次研究的目的、流程了解熟悉,符合知情自愿参与的研究原则。并且,本次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也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排除标准[5-6]:(1)合并心脏、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2)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3)参与此次研究前的3个月内接受过激素类相关药物治疗;(4)无法获得调查结果。
于入组后的第二日清晨6:00~8:00,抽取两组患儿的空腹静脉血,抽取2mL作为血液标本,并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查。
(1)对支气管喘息患儿、普通感冒患儿的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2)对支气管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疾病缓解期患儿的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3)对急性发作期支原体感染与病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和资料对比分析、处理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指标采用例数/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上来看,观察组中发生支原体感染15例,支原体感染率为42.86%;对照组中发生支原体感染5例,支原体感染率为14.28%。经统计学分析,χ2=7.000,P=0.008< 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
对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的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1组中发生支原体感染16例,支原体感染率为80.00%;观察2组中发生支原体感染8例,支原体感染率为53.33%。经统计学分析,χ2=4.058,P=0.043< 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儿的FEV1%为(67.48±8.56)%,FEV1 为(1178.86±105.56)mL,经相关性分析,r=0.785,P<0.05,可见支原体感染与FEV1%、FEV1呈正相关。
小儿支气管喘息是呼吸道高反应性疾病,呼吸道上皮细胞、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气道平滑肌细胞均参与了小儿支气管喘息。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小儿喘息的发生率可达到1%~4%,近年来,临床上提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参与到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近年来有报道称[7-9],肺炎支原体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支原体在内的多种病原体参与,一旦肺炎支原体发生感染,则会导致患儿的免疫调节机制出现异常,导致患儿呼吸道功能受损,最终发生小儿支气管喘息。虽然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免疫调节机制异常,患儿的呼吸功能受损,患儿的呼吸道出现高反应状态,呼吸道的高反应状态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会降低患儿的生存质量。支原体肺炎感染会导致患儿呼吸道的上皮纤毛结构和功能被破坏,细胞丧失纤毛故而形成空泡,这会导致原有的氨基酸被吸收,并且氧消耗和大分子生成等基本功能会大幅下降,被感染的细胞表皮部分脱落或完全脱落,这均会引发呼吸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反应。如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已经达到了下呼吸道的感染部位,机体很有可能受到抗体的调理性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出现吞噬作用,这会导致肺泡体液内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大量出现,进一步加重哮喘病情,从而诱发哮喘的急性发作。
本次研究结果包括两方面:第一,对支气管喘息患儿和普通感冒患儿的支气管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支气管喘息患儿发生支气管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感冒的患儿;第二,对比急性发作期患儿与疾病缓解期患儿的支原体感染情况,发现支气管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疾病缓解期患儿。这也又一次证实了喘息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通过对急性发作期支原体感染与病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支原体感染与FEV1%、FEV1呈正相关。支气管喘息会对患儿呼吸道上皮纤毛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患儿患病后,其呼吸道细胞丧失纤毛,导致机体尤其是呼吸道细胞功能下降,引发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反应[10-12]。而肺炎支原体感染会起到收缩呼吸道平滑肌的作用,可以增加腺体的分泌量,从而引发呼吸道高反应。因此,临床上要注意监测患儿的身体变化,积极预防,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和有效治疗[13-15]。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引发小儿支气管喘息急性发作的直接原因之一,临床上要对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疾病、及时预防和治疗,以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