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2019-06-13 07:44:24
生命与灾害 2019年5期
关键词:避震余震山体

晓 金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地震来了该怎么办?是跑还是躲?在不同场合该怎样有效避震,降低伤亡风险?地震被埋如何自救和互救?

三个逃生的案例

惊慌失措,震小灾大 1995年9月,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发生5.2级地震。震级不算大,震中烈度不到六度,震区房屋基本完好,本不应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却有300多名小学生受伤,50多人受重伤。原因是人们在地震时惊慌失措,因跳楼、拥挤而致伤。

远离震中,跳楼致伤 1984年5月,我国黄海海域发生6.2级地震。上海市距震中100千米,南京市距震中300多千米,都只是处于地震波及区,房屋一间未倒。但是,地震发生时竟有数百人跳楼逃生,仅上海市某大学就有124人因避震不当而受伤。

一次地震,两种结果 1994年9月,我国台湾海峡南部发生7.3级地震,福建、广东沿海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在这次地震中,有700多人因震时慌乱出逃而受伤,其中多为中小学生。但在离震中较近的福建漳州市的一些学校,由于学生们在老师指挥下沉着避震,无一人受伤。

发生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出自己所处的状况。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地震发生时,如果所处的是平房或楼房一层,且室外比较开阔,可以力争迅速跑到室外避震。如果是楼房二层或以上,且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因为地震时震动时间短、强度大,人往往无法自主站立,很难迅速从楼内跑到室外,应优先选择立即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或者是坚固的桌子、床、茶几、沙发等家具旁,这些地方在房屋垮塌时容易形成三角空间。这时要迅速伏地趴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低头,用衣服、枕头等护住头颈,不要压住口鼻;或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摔倒或身体移位。

地震发生时,特别要牢记,绝不要在慌乱中选择跑向阳台、翻窗或跳楼。因为地震袭来时,门窗会迅速扭曲变形,这些地方都是地震时可能最先坍塌的地方。同时,中高楼层居民千万不要搭乘电梯逃生。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户外,则应迅速避开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楼房)、立交桥、过街天桥、高烟囱和广告牌等这些高大建筑物;远离水坝、陡坡山崖、狭窄街道和危旧房屋;特别要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电线杆,以防触电;不要在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附近停留。

震后如何紧急规避常见的次生灾害

据统计,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目前造成人员伤亡最多、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5级左右的地震就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震级越大,诱发面积也越大。

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时,一般都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征兆:如山体出现一些深度裂缝或裂缝持续增大;山体的树木或岩石短时间内出现移位、倾斜;山上的岩石和土体持续性滚落或发生多次小面积崩塌。泥石流大多出现在地震后遭遇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如果从地下或山谷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响及轻微振动感,必须立即撤离,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应立即远离山体。如山体崩塌或滑坡正在发生,要立即向垂直于滑坡体或滚石方向的两侧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如来不及逃避,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陡坎下躲避,并保护好头部。当遭遇泥石流险情时,必须立即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逃生。不要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的冲击和搬运能力极强,大树会被掀倒或连根拔起。

地震被埋如何紧急自救和互救

如何自救

地震时被埋或被困废墟内,要因地制宜,及时镇定地采取自救措施。

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而双手可以活动,那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再尽可能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他坚硬物,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

如果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

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就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

如果受伤了,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为了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饮用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多人同时被埋压,要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共同商定自救计划并采取行动。

地震被埋如何紧急自救和互救

如何互救

震后,在救援队伍暂未抵达时,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有效的办法。

互救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易后难”——先救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人员;“先近后远”——先救离自己最近的被压埋者;“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医院、旅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营救中要首先使伤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其口鼻内尘土,保持其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之后再清除伤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覆盖物。

要特别注意在使用锹、镐等工具时不要伤及被埋人员,更不要破坏被埋者周围主要的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

对于脊椎损伤的人员,搬动时切忌生拉硬拽,必须用门板等硬木板将其抬出废墟。

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求援者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并等待专业人员援助。

震后余震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

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要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例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搭建的临时避震场所,必须远离这些区域。二是要防范危房再次垮塌伤人。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的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三是救援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有防范余震的意识,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减少余震时伤亡。

采取什么姿势较合适

蹲下或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猜你喜欢
避震余震山体
“超长待机”的余震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48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家中最安全的避震地点
生死之间的灵魂救赎——《余震》和《云中记》的伦理问题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0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科学24小时(2018年5期)2018-05-29 04:45:30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
光有弹簧还不够 避震也有大学问
新能源科技(2016年2期)2016-03-24 12:51:23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地震研究(2015年4期)2015-12-25 05:33:44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2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