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拓展,让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持久保鲜”

2019-06-13 01:27郭雅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技能

□ 郭雅娟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等多方面发展为目标的。由于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技术要点多,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因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后拓展”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精选拓展内容、丰富拓展形式、多元拓展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使劳技课堂教学“持久保鲜”。

一、精选课后拓展内容,促劳技课“持久保鲜”

劳动与技术学科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课内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点,精选课后拓展内容,促劳技课“持久保鲜”,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一)基于难点,在课后拓展中巩固

职业教育是《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对学生体验职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内容受时空所限,在课堂上难以实施,一味空谈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实效。

基于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父母的职业》一课时,设计了职业访谈、职业体验等课后拓展活动。在课内,教师组织学生精心设计职业访谈提纲和访谈记录表(图1、图2),在课后让学生通过访谈了解父母从事的职业、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等,并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职业生活,以增强现实指导意义。

图1

图2

(二)关注技能,在课后拓展中提升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仅凭课堂上有限的实践,学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掌握技能。只有将课内外紧密结合,设计适切的课后拓展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充裕的时间、充足的空间,充分地开展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熟练、升华劳动技能。

如《小布袋的缝制》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己动手设计、缝制各种功能的布制品来体验缝制劳动,掌握穿针引线、平针法等缝纫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学生初步了解了设计和缝纫简单的小布袋、小布垫的方法和技能。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巧手,为生活添彩”的创意实践活动,人人动手设计、缝制一件布制品,一周后进行展示、评比。

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充分的实践周期,他们不仅可以深入观察生活进行创作,而且可以通过反复实践熟练缝纫技能,使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在课后的拓展中得以提升。一周后,学生看着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各种布制品,如杯子垫、手机垫(见图3),满满的成就感激起了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

图3

(三)立足习惯,在课后拓展中落实

劳动与技术学科,不只是为了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社区、实践基地活动等纳入课后拓展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机会,以巩固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如学习了《神奇的纸条》一课后,学生自由组建起假日小队,在节日之前到村敬老院、文化礼堂,用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亲手制作彩带、纸花布置场地,增添节日气氛。通过课后拓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整合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养成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习惯。

这样的课后拓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劳技世界,理解劳技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为此,教师需努力挖掘拓展内容,精心设计拓展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拓展活动中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的教育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丰富课后拓展形式,促劳技课“持久保鲜”

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能有效地巩固、提升、落实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但要让学生愿意进行“拓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而在拓展活动的形式上,教师应着力与学科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相融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使其保持学科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拓展活动中。

(一)与学科教学相融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学科整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劳动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

劳动与技术学科与美术学科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学科技能上,都存在共通性,这也为学科相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学剪纹样》一课,就是两门课程有机整合的结合点。两节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纹样”展开,美术课重在设计自己喜欢的纹样,劳动与技术课重在学会剪纹样的技能。通过学科相融,体现了以劳带美、以美促劳、“美”“劳”结合、提升效能的课程整合理念,促进了儿童的潜能开发、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与校园活动相融

争强好胜是儿童的天性。将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校活动相融合,使学生在活动中比学赶帮,激发课后拓展的热情。

如学习了《学剪团花》一课后,学校结合校园传统节日——艺术节,举办年级团花剪纸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探究团花的对称折叠、镂空连接等规律的过程中,大胆创作不同纹样的团花剪纸,在不断尝试中提高团花纹样设计的创新性和运用剪刀技法的实用性。最后,以班级为单位布置的展览精彩纷呈,学生欣赏并点评着彼此的作品,从中体会到团花剪纸纹样的连续性、装饰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更为自己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而感到自豪。

(三)与社会实践相融

劳动与技术课程走出校门,与社会实践相融,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出奉献,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劳动潜能。如《学剪纹样》《学剪团花》两课结束后,恰逢重阳节。学生自发组织了“九月九,送寿礼”活动,以“寿”字为题材,用剪纸这一艺术形式,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寿礼”。学生把一幅幅精美的“寿”字作品送到老人手里,以表达节日的祝福。老人们个个眉开眼笑,夸奖学生心灵手巧,有孝心。

课后拓展和社会实践合二为一,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又使其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快乐,可谓两全其美!

三、多元课后拓展评价,促劳技课“持久保鲜”

劳动与技术课从课程性质上讲,更偏重于实践特性,它的评价也往往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评价上做出变革,摈弃简单以分数论高低的做法。关于这一点,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在学校愉快的生活。”如果长期以分数为上,学生对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兴趣会逐渐泯灭。如果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要准确体现学情,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在评价形式上实现改进。

(一)作品展览式评价

劳技学习活动成果是以技术作品的形式展现的,技术作品也是评价的主要依据。作品展现要鼓励自发性,教师可以尝试在班中设立展台,当课接近尾声时,鼓励学生将作品放到临时展台上,一些可永久保存的作品,可以放置在校园公共区域的长期展台上。以展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由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也能使其在不同评价中提升鉴赏能力,发现改进方向,在心情愉悦中积极投入到下次实践中。

(二)家庭跟踪式评价

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在课堂上侧重知识探究,课堂外侧重技能落实,许多实践活动得在家庭中实施。教师极力争取家长的配合,邀请家长对孩子的实践过程、实践成果给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跟踪式评价,不是为了评定一个等级,而是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技能指导中,通过个别化辅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劳技教育,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提升技术素养。

(三)评语档案式评价

等级评价,是填入学生素质报告单的,概括学生一个学期劳动与技术学习程度的评价。正因为这是一个整体性、概括性、总结性的评价,不少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存在哪些优势,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教师“寄语卡”,作为素质报告单的附件下发给学生,用简短的评语反映学生的劳技课学习情况,学生、家长一目了然。“寄语卡”以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指明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不断激励自我前进。

劳动与技术学科是融知识性、科学性、操作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课后拓展的实践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式进行探索,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的空间。因此,有效的课后拓展应指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应助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应是课堂教学变革的一种体现。课后拓展,能让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持久保鲜”。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技能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