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云 王东起 孟昭斌 卢 涛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2014年底,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9个、贫困户30689户122757人。
2017年,沈丘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1元,增长9.8%,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2017年底,全县15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累计脱贫27112户111606人,未脱贫3577户111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
抓就业增收。
统筹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资源,为贫困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去年共帮助19011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县域外转移就业。
为鼓励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500—1000元的外出务工补贴,全县共发放7079户670.4万元;县委、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县内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吸纳贫困人员3000多人,人均月工资2600元左右;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聘用1009名贫困群众担任保洁员、274名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年收入分别达到6000元和10000元。
抓产业带贫。
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企业带贫、光伏带贫、基地带贫等方式,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培育食品加工、机械电子、聚酯网业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县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贫能力不断增强,6家带贫龙头企业共带动贫困群众2505户,每户年增收840元以上;全县规划建设400个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已建成并网发电293个,带动贫困户5618户,每户年增收2000元左右;采取“扶贫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培育20家种植、17家养殖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4292户,每户年增收500元以上。
抓扶贫车间。
对有劳动能力但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采取“龙头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延伸服装加工、电子组装、户外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利用整合涉农资金建设村级扶贫就业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全县新建159个扶贫车间(基地),带动11000人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400人,人均月工资1500元—3000元。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从2015年开始,实施农村道路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规划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道路建设,现有农村公路规模达到3306公里,其中县道229.9公里,乡道588.4公里,通村公路2488.2公里,全面实现自然村通达。
加强村级阵地建设。
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55处、改造提升74处,159个贫困村和部分非贫困村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整修了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安装了路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基层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工建设22个乡镇垃圾集中转运站,为乡镇配备垃圾压缩运输车,为每个村配套标准化垃圾箱和电动垃圾收集车,招聘3—5名保洁员,构建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7年,实施4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578个村(社区)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实施村卫生室达标工程,所有行政村都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安装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宽带;开展“电网脱贫两年攻坚战”行动,投资1.6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52.1千米,配电台区573个,实现动力电村村通、生活用电户户通,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推动健康扶贫。
全县贫困患者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落实“一免一提两降三救四保”优惠政策。2017年,沈丘县为贫困人员补贴参保金90822人、1634.8万元;降低门槛办理慢性病卡5722份;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23889人次、2675万元;政府出资465万元,为94704名贫困人员投保团体意外伤害保险附加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促进教育扶贫。
2016年以来,新招聘中小学教师607人、特岗教师262名;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2亿元,改善412所中小学办学条件。2017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4111人次、3940.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5569人次、2366.1万元。
落实住房保障。
严把“六个关口”,实行“三级审批、两级公示”,确保危房改造规范推进。2014年以来,共改造农村危房13786户(其中C级7379户、D级3887户、 无房户2520户),累计投入资金13327.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43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475户,低保户348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414户,其他农户3869户,贫困户实现了“危房清零”,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夯实社会保障。
实行“一扩大两提高”政策,2017年,将农村低保线上浮到3310元,高出省定标准100元;提高低保户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788元,高于省定标准24元;提高特困人员救助标准,每人每年4304元,高于省定标准209元。2017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3236人、6600.7万元;特困对象供养资金7408人、3335.2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6283人次、595.8万元;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17737人、1094.7万元;孤儿救助金372人、339.1万元。
加强扶贫队伍建设。
为每个乡镇(办事处)党(工)委增配1名扶贫副书记,专职抓脱贫攻坚工作;县扶贫办新设信息中心,增配10名工作人员;乡镇(办事处)增设脱贫攻坚办公室,共增加脱贫工作人员110人;547个有贫困人口的村设立扶贫办公室,每村明确1名扶贫信息员,壮大了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专业队伍。
强化驻村帮扶力量。
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县直单位科级干部联系分包非贫困村实施意见》等驻村帮扶制度,全县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共派驻工作队189个,其中国家派驻1个、省派驻3个、市派驻12个、县派驻173个;选派县直科级干部399人,联系35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做到了有贫困人口的所有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把驻村第一书记每人1万元的工作经费、帮扶工作队员每天60元的生活补贴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县委组织部驻村办统一管理发放,夯实了驻村帮扶工作基础。
统筹涉农资金整合。
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按照“能整则整、应整尽整”原则,认真做到“四个精准、三个保障、两个监管、一个出口”,确保涉农资金整得出、用得上、管得严,资金使用规范、精准、安全。
2017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52084.5万元,支出45285.5万元,资金拨付率达到87%。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493万元,拨付10163.5万元,拨付率达到96.7%。2018年以来,已整合涉农资金20789万元,支出15306万元,拨付率达到73.7%。
加大县级财政投入。
2015年以来,县本级共投入扶贫资金10.8亿元,其中配套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5.9亿元,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办事处)帮扶资金和扶贫公用经费1.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升级改造8579.3万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1598.7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221.3万元,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工作。
用活金融扶贫政策。
县财政投入风险补偿金5900万元,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扶贫小额贷款合作协议,破解金融扶贫瓶颈。全县累计发放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 42633.3万元,受益贫困户8472户。其中户贷户用 1047户 5502.3万元;57家带贫企业(合作社)企贷企用36131万元,带动贫困户8127户,每户收益2000元;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343笔16070万元。
统筹推进社会扶贫。
组织引导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和知名人士开展“百企帮百村”“温暖工程”“光彩圆梦”和“扶贫济困慈善捐助”等活动,71家企业、4家异地商会分别与109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捐款捐物达到2600多万元。
建强基层组织。
实施“党建+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对全县547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实行综合考评、分类管理、以奖代补,在活动经费、干部培训、工作报酬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在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举办贫困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培训班,提升了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素质,增强了使命感、责任感。
狠抓软弱涣散村整顿。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村级组织建设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整改提升,53个软弱涣散村全部完成整顿工作,全县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开展精神扶贫。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十星级文明农户”“脱贫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卫生光荣户”“孝老敬亲模范”评选,倡导新风正气、弘扬社会正能量;开展脱贫攻坚“百场巡演”,采取戏曲、歌舞、小品、沙河大鼓、快板书、书法绘画展等多种艺术形式,宣传扶贫政策,讴歌脱贫典型,讲好脱贫故事,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
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把财政整合资金建设的扶贫车间、光伏电站、种植养殖基地等产权纳入村集体管理。积极开展村集体产业项目培育,通过竞争立项,支持基础好、支部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农业,为每个村注入30万元以上启动资金,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目前,547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全部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社均资产达到50万元以上,15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沈丘县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
推行精准帮扶“二维码”管理。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坚持因户施策、因贫施策、因人施策,把贫困户的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轨迹、帮扶效果制成二维码,让贫困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知晓扶贫政策,明白帮扶措施,见证帮扶成效,增强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质量。
探索建立扶贫爱心超市。
按照“社会化筹资、市场化运作、规范化推进”的原则,在各乡镇选择定点扶贫爱心超市,对贫困户参加卫生保洁、治安巡逻、夏秋防火等公益性活动以及评选出来的脱贫致富典型、卫生流动红旗户奖励爱心购物积分券,让贫困群众靠劳动获得报酬,树立不养懒汉闲人、勤劳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目前,全县已筹措爱心捐款1076万元,确定定点爱心超市49家,发放爱心超市券649万元。
教育扶贫打通“四个最后一米”。
全县设立4个“希望之家”,接纳89名孤儿、困境儿童入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打通贫困教育救助“最后一米”;开展政策宣传进校园、进课堂、进班会、进农户“四进”活动,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米”;建立“五项机制”,完善学生资助政策链,打通教育资助“最后一米”;创新执法模式,依法控辍保学,打通控辍保学“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