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举》之“十七举”的断句校勘与认识

2019-06-12 09:26聂国强
书画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汉隶书体

聂国强

内容提要:元代吾丘衍著有《学古编》,对后来篆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上承秦、汉玺印,下启明、清流派印章的枢纽作用。虽然《三十五举》属于印学理论,但是“十七举”的隶书观对当时及后代隶书的发展都影响深远,历代学者在谈及隶书时都大量引用。但由于传抄等原因,不同时代和不同学者在引用“十七举”时,断句各不相同,断句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自然不同,这一点显得极为混乱。鉴于此,笔者将进一步对史料文献进行钩沉,并通过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

关键词:十七举;汉隶;书体;括云

元代吾丘衍①著有《学古编》,分为上、下两卷及附录。上卷为《三十五举》,下卷有《小篆品五则》《钟鼎品二则》《古文品一则》《碑刻品九则》《附器品九则》《辩缪品六则》《隶书品七则》《字源七辩》,附录有《洗印法》《印油法》《取字法》《摹印四妙》②。主体部分是《三十五举》,所以后人往往直接称此书为《三十五举》。《学古编》历来被称为最早的一部经典的印学理论著作。

虽然《三十五举》属于印学理论,但是“十七举”的隶书观对后代隶书的发展影响深远,历代学者在谈及隶书时常常以此作为审美标准和法则。但由于传抄等原因,不同版本的“十七举”内容有差异,不同学者在引用时断句也各不相同,显得极为混乱。关于这一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日)野田悟曾在论文《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1]中有所涉及。他在文章中列举了马国权、韩天衡等人关于“十七举”的断句,但是搜集资料尚嫌不足,阐释也不够深入。此外,笔者的结论也与野田悟博士不同。鉴于此,笔者将进一步对史料文献进行钩沉,并通过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须稍加说明,由于《三十五举》有不同的版本,各举顺序也有所不同。如清孙岳颁等撰《佩文斋书画谱》[2],清孔继浩撰《篆镂心得》③,两本所录“十九举”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十七举”的内容,但根据大多数版本的观点,本文仍以“十七举”来论。

笔者搜集了多种版本的《三十五举》,如明万历中刊本、明《夷门广牍》本(图1、图2)、《宝颜堂秘籍》本、《探源书舫丛书》本、《学津讨原》本、《丁氏八千卷楼丛刻》本、《啸园丛书》本、《美術丛书》本、中华书局民国影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天保本(图3),并借助当代学者搜罗的其他各版本,经过反复校对,对“十七举”的内容可以确定一个标准版本: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④

“方是汉隶书体括云”一句是问题的关键,此句的断句和内容是最混乱的。《中国书画全书》所录《三十五举》之“十七举”云: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洪适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3]

此本出现“洪适云”的说法,《中国书画全书》的《学古编》是采用《丛书集成》的版本。但不管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还是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的《丛书集成新编》,均根据《夷门广牍》本,内容如下: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4]

关于“方是汉隶书体括云”如何断句,后文笔者进一步论述,在此暂不赘言。但是《丛书集成》中并没有提及“洪适云”,只有“括云”,因此,可见《中国书画全书》做了修订。又马国权先生在所著《篆刻经典〈三十五举〉图释》中也采用“洪适云”的说法。[5]经查找史料,笔者发现此说较早出现于清顾湘辑《篆学琐著》所录《学古编》[6](图4),但在洪适的著作中并没有“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内容出现。笔者认为应是后人根据“适”与“括”字形相近而杜撰出来的。因此,“洪适云”的说法并不准确。

韩天衡先生在其主编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将《三十五举》之“十七举”断句如下: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7]

《历代印学论文选》的断句到“汉隶”,并把《书体括》作为一著作或者文章。经笔者查阅古籍,此观点见于明陈仁锡撰《潜确居类书》。该书的序言及正文明确将《书体括》作为一部书而提出:

陈绎曾《书法本象》

王愔《文字志》

陆子渊《书辑》

《书体括》

羊欣《笔法》……[8]

《书体括》:凡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法曰: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⑤[9]

以上《书体括》作为“十七举”整段言论的出处,似乎有误。又见于清宫梦仁所撰《读书纪数略》:

书体括:凡隶书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10]

“书体括”是谁的著作或文章我们不得而知。明汪珂玉撰《珊瑚网》之《吾丘衍学古编略》又出现“无体括”的说法,其他用词也稍有变化: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无体括:凡隶书古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11]

此外,又有“体括”之说,见清鲁之裕《书法彀》云:

翟非態⑥(熊)曰:学隶书形不宜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合汉法。

体括云:汉隶遗踪,方劲古拙,燕尾蚕头,蜂腰鹤膝,截铁斩钉,水滴冰裂,瓜蒂藕丝,春花秋月。[12]

因该书有段落和标点注释,所以在此断定“体括”之说是明确的。此观点又见于清鲁一贞、张廷相撰《玉燕楼书法》⑦。以上关于《书体括》及“无体括”“体括”的说法,笔者推断应是传抄中的误写。

前文所论,“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是标准版本的内容,部分学者引用至“方是汉隶”,如明王世贞于《弇州四部稿》中云:

衍又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衍此语尤合作,正《受禅》《劝进》之所以妙也,近代文征仲得之。[13]

再如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云:

吾士行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为汉隶。所谓: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14]

那么,在引文缺失“书体括云”等内容的情况下,王世贞、梁章钜是否也赞同“书体括”作为一个合理的概念、一部书或者其他呢?我们暂时不能确定。笔者根据清王澍两处不同的引文对照,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方是汉隶书体括云”中“书体”二字可以省略,且不影响原文应有的意思。如下:

吾衍《三十五举》云:“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今作者不得古人之意……[15]

故吾衍《三十五举》有“方劲古拙,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之语。[16]

综上所述,部分赞同“方是汉隶。书体括云”,另一种观点赞同“方是汉隶(书体)。括云”,见明潘之淙撰《书法离钩》云:

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17]

那么,“括云”是什么意思⑧?見明陆深撰《俨山外集》[18]、明王圻等撰《三才图会》[19],内容均如下:

凡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法曰: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

在前文论述中,“法曰”于明陈仁锡撰《潜确居类书》中也曾被明确提出。[20]再如清顾炎武《日之录之余》云: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法之: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21]

以上出现“法曰”“法之”,那么“括云”和“法曰”“法之”是不是同一个意思?见《逸周书·五权》:“不遵奉括食不宣,不宣授臣,极赏则淈,淈得不食。”清朱右曾校释:“括,法也。官不奉法,以夺其禄。”汉扬雄《法言·修身》:“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 李轨注:“括,法也。”[22]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十七举”的“括云”即 “法曰”之意。“十七举”的末句也为我们做了提示,“隶法颇深,具其大略”,或“隶法颇宽,姑具其略”[23]。又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李(阙其名),字申伯,官至集贤待制,古隶专学《孙叔敖碑》,得方劲古拙之法。”[24]《书苑璧珠》云:“方劲古拙,隶书法也;神奇工巧,摹印法也。”[25]明潘之淙撰《书法离钩》云:“隶诀云:方劲古拙,挑拔平硬。”[26]如此,陆深用“法曰”,顾炎武用“法之”也就不难理解了。至此,我们对“十七举”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断句: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通过论证得出“括”即“法”之意,因此,《三十五举》之“十七举”的核心思想便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它既是元明人倡导的隶书之“法”,也是评价和书写隶书的重要标准和规范。如果我们进一步概括吾丘衍的隶书观,即“方正”二字。吾丘衍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27]又王世贞云:“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28]王世贞的汉隶观是对吾丘衍理论的继承(此论见笔者硕士论文《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谈吴门隶书》),即强调折刀头的用笔,“方正”的结构,推崇《受禅》《劝进》二碑。他们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元明的隶书作品风格也是如此。

吾丘衍和王世贞这样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元、明代人的旨意,在清代却遭到部分学者的猛烈抨击。清郭宗昌认为:“隶书瘦硬而方削寡情是魏以后法,非汉法也。”[29]他极力反对吾丘衍“十七举”的隶书观,将汉与魏截然分开,褒汉贬魏。又清钱泳《履园丛话》云:

吾衍云:“挑拔平硬如折刀头。”又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方称能事。”则所论者,皆钟法耳,非汉隶也。至文待诏祖孙父子及王百谷、赵凡夫之流,犹剿袭元人之言,而为钟法,似生平未见汉隶者,是犹执曾玄而问其高曾以上之言,自茫然不知本末矣,曷足怪乎?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30]

总之,随着明末清初金石学的发展,不管从书法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隶书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王铎、傅山、朱彝尊、郑簠等人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出相对于明代风格做出的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异常明显,但是元、明代人所尊奉的“十七举”隶书观在明代之后并没有终结,一直延续。如王澍,他便是吾丘衍理论最有力的倡导者。他不仅始终认同吾丘衍的隶书观,还论证了“十七举”理论的渊源,并且借此理论不止一次地批评郑簠,说其“不得古人之意”,以此“救”清代汉法之大坏:

汉人隶书每碑各有一格,莫有同者,大要多以方劲古拙为尚……[31]

张彦远《法书要录》论隶书云:“长豪秋劲,素体霜妍,摧锋剑折,落点星悬。”隶虽变繁趋易,要其用笔必沉着痛快、斩钉截铁,而后可以为书。故吾衍《三十五举》有“方劲古拙,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之语。自郑谷口出,举唐、宋以来方整习气,尽行打碎,专以汉法号召天下,天下靡然从之。每见方整书,不问佳恶便行弃掷,究竟谷口隶书仅得汉人之一体,且用笔多以弱豪描其形貌,于古人“秋劲霜妍,星悬剑折”之妙去之殊远。所谓“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者也。[32]

吾衍《三十五举》云: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今作者(郑簠)不得古人之意,但以弱毫描取旧碑断阙形状,便交相惊诧,以为伯喈复生,岂不可笑。[33]

前人论隶书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自谷口出而汉法大坏,不可不急以此种救之。[34]

对于“十七举”隶书观,清代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再如清丰坊撰《童学书程》云:“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35]清张廷济撰《清仪阁题跋》:“方劲古拙之最上乘也。”[36]晚清民国的夏敬观《学山诗话》云:“隶法蔡中郎,方劲古拙,久为世重。”[37]

综上所述,笔者对各种版本以及各种引文中 “十七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断句方式,最后通过论证得出“括”即“法”之意。此外,元代吾丘衍“十七举”的隶书理论一直在明清延续,对明清隶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我们今天书法史研究中,元明的隶书理论及隶书作品往往被一笔带过,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这段隶书的发展脉络是支离破碎的,这并不客观。笔者认为,我们研究明清两代的隶书时,不能一味谈论两者的区别,也绝对不能将其完全分开,更要注重两个时代的传承与联系,“十七举”的隶书观可以作为这种联系的一条理论线索而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吾丘衍,元代印学家,一作吾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贞白处士。龙游(今属浙江)人,居杭州。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精六书,工篆刻。与赵孟齐名,世称“吾赵”。夏溥称其 :“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又晚效先生耳。”著有《学古编》《印式》《周秦石刻释音》等。

②《学古编》流传近七百年,版本众多,此分两卷及附录,根据清顾湘辑《篆学琐著》等多数版本,而影明刻本《夷门广牍》本仅分两卷,附录缺失。

③内容与《佩文斋书画谱》所录《三十五举》相同。“十九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此断句根据笔者后文所论)

④因多数版本没有断句,笔者尊重原文,此处没有做断句。为了方便阅读,根据目前能达成的共识,后文中均加标点。

⑤ 此处少“平”字。

⑥ 原文翟非態,笔者认为此处有误,应为翟非熊,即翟赐履,字非熊。泾县人。诸生。博览经史。工诗善画,精草书,变化《十七帖》,娴熟于弓马技击。著有《凌清阁诗选》。

⑦相比较清鲁之裕《书法彀》,此本少“翟非態曰”字,两部书大部分内容重合,《玉燕楼书法》应是选录《书法彀》。

⑧野田悟博士认为“括”有“包括,总结”之意。见其论文《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第139页。

参考文献

[1]野田悟.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139.

[2]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M].清康熙刻本.

[3]吾丘衍.学古编[G]//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480.

[4]吾丘衍.学古编[G]//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8-9.

[5]马国权.篆刻经典《三十五举》图释[J].书谱,1983(1):73.

[6]顾湘.篆学琐著:学古编[G]//篆学丛书:上册.北京:中国书店,1983.

[7]吾丘衍.学古编[G]//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14.

[8]陈仁锡.潜确居类书:序言[M].明崇祯刻本.

[9]陈仁锡.潜确居类书:卷八十一[M].明崇祯刻本.

[10]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三十二[M].1708(清康熙四十七年).

[11]汪珂玉.珊瑚網:卷二十三[G]//张钧衡.适园丛书.上海:国学扶轮社,1913—1917.[12]鲁之裕.书法彀:下卷[M].清刻本.

[1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M].明万历刻本.

[14]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二[M].1835(清道光十五年).

[15]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十二[G]//四部丛刊:三编.影清雍正本.

[16]王澍.竹云题跋初稿:卷四[G]//海山仙馆丛书.

[17]潘之淙.书法离钩:卷三[G]//惜阴轩丛书.

[18]陆深.俨山外集:卷三十四[G]//文渊阁.四库?全书.

[19]王圻.三才图会:人事卷三[M].1607(明万历三十五年).

[20]陈仁锡.潜确居类书:卷八十一[M].明崇祯刻本.

[21]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一[M].吴中刻本.1910(清宣统二年).

[22]汉语大词典:6卷[G].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562.

[23]盛熙明.法书考:卷二[M].清康熙栋亭藏书本.

[24]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M].清初补刻本.1629(明崇祯二年).

[25]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十一[G]//文渊阁.四库全书.

[26]潘之淙.书法离钩:卷四[G]//惜阴轩丛书.

[27]吾丘衍.学古编[G]//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14.

[28]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M].明万历刻本.

[29]郭宗昌.金石史:卷下[G]//知不足斋丛书.

[30]钱泳.履园丛话:卷三[M].1838(清道光十八).

[31]王澍.虚舟题跋原卷:卷三[G]//忏花庵丛书.1884(清光绪十年).

[32]王澍.竹云题跋初稿:卷四[G]//海山仙馆丛书.

[33]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十二[G]//四部丛刊:三编.影清雍正本.

[34]王澍.竹云题跋初稿:卷一[M].清抄本.

[35]丰坊.童学书程[G]//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123.

[36]李放.皇清书史:卷二十二[G]//金毓绂.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33-1936.

[37]夏敬观.学山诗话[G]//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69.

猜你喜欢
汉隶书体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浅谈汉隶与时代审美
汉隶的刚柔之势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张家山247号汉墓《二年律令》书手、书体试析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什么是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