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体系下,我们早已习惯了多个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但这样趋同且多元的世界秩序起于何时?我们又应当如何面对世界贸易带来的矛盾和争端?本期推荐有关世界贸易的书单,试图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揭露全球一体化的过去和未来。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 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美] 彭慕兰 / [美] 史蒂文·托皮克 著
黄中宪 / 吴莉苇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一件东西可以完全由本国制造。即便是一件不起眼的 T 恤,它也可能由美国提供棉料,经由越南工厂制造,再送到中国的优衣库(UNIQLO 本身是个日本品牌)商店贩卖。尽管呈现的方式是如此多元,但资金、商品与人员的密集流动使得世界愈发趋同。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这样趋同而又多元的世界秩序起于何时?过去学校里的历史教科书会告诉我们,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双元革命推动欧洲崛起,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新世界秩序形成,随着欧洲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正式形成,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由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与史蒂文·托皮克(Steven Topik)共同撰写的《贸易打造的世界》从市场准则、运输手段、致瘾性商品、暴力经济和世界市场工业化等角度,展现了早期全球化世界的经济变化。他们质疑以欧洲为世界史叙事中心的目的论,进而从一些细节层面着眼,探讨在 17—19 世纪漫长的历史中各地对全球化的整体作用。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中国人将生丝卖给西方人,以换取白银;也会发现穆斯林如何争先恐后地在摩卡购买咖啡,将这一穆斯林世界的爱好传播到法国路易十四的宴会上。过去存在的复杂跨文化网络正是今天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中心新网络的前身,全球的一体化不必直到西欧力量席卷全球才成为可能。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美] 斯文·贝克特 著
徐轶杰 / 杨燕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
棉花,作为一种全球性商品,其兴起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涉及了近代资本主义史、民族国家史、殖民史和贩奴贸易史之间的多重联系。在贝克特的这本书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其自身的角色,且他们的命运又紧紧地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相连结,塑造了现今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战争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它们分别对应了 18-19 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前后的两个历史阶段。作者不再拘束于马克思提出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阶段”理论,而是集中在方法论上的改造并用更为连贯的叙事逻辑串联起整个棉花产业的发展历程。而正如作者所说,“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因为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如何应对它才尤为关键。
《美国陷阱》
[法]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 / [法]
马修·阿伦 著
法意 译
中信出版社 出版
描述了美国司法部门如何联合当地工业巨头,通过海外反腐败法案肢解世界级的竞争对手。2013 年 4 月 14 日,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而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也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
作者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这一事件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之外,被作者用另一种视角描述出来,耸人听闻,触目惊心。这是一场隐秘的经济战争,而其背后的大国博弈,在美国主场优势的游戏规则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
[英] 伊斯特凡·洪特 著
霍伟岸 / 迟洪涛 / 徐至德 译
译林出版社 出版
当国际贸易中获取的经济利益能够驱动国家军事、政治的发展,政治与经济以特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时,“贸易的猜忌”就出现了。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说,贸易的猜忌是现代战争和国际对抗的肇因,在这个时代,经济被史无前例的政治化,成为对付潜在对手的政治武器。
伊斯特凡·洪特(Istvan Hont,1947—2013)运用东欧、法国和英国的场景和观点研究 18 和 19 世纪政治经济与政治理论的互动,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如何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我们或许可以从 18 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
《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
[美] 莫妮卡·普拉萨德 著
余晖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美国道路为何对贫富差距问题无能为力?“需求侧”理论("demand-side" theory)如何影响今日经济危机?社会学教授、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莫妮卡·普拉萨德考察了美国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中叶的百年财税史,破除了全球知识界对美国奉行消极政府干预主义的刻板印象,揭示了美国政府独特的干预之道——“按揭凯恩斯主义”(mortgage keynesianism)——通过促进信贷消费以提振国民经济的总需求。
书名“The Land of Too Much”由美国民粹主义政治家林伊·朗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朗将“生产过剩”视作“大萧条”的根本原因,为美国政府干预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促进了以消费经济为主导的“按揭凯恩斯主义”的推行。在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下,美国形成了强有力的金融管制,在民粹主义式的信贷民主化下,美国为何仍会间断性的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将受何影响?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
[美] 傅立民 著
王柏松 / 王在亮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
傅立民(Charles Freeman),即查尔斯·弗里曼,美国资深外交家。1972 年曾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行的首席翻译,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担任美国国务院中国科科长,1981 年至 1984 年任美国驻华公使——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则依托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在分析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未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又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站在一个美国人视角写就的此书,是否会存在观点上的偏颇和对于中国现状的误解?對此,或许我们需要反向对比才能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