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经常看球的人,都知道“乌龙球”;痴迷炒股的人,也经历过“乌龙指”事件;在平时生活中“闹笑话、弄错事”,我们常说“摆乌龙”;看过电影《乌龙院》,也喝过香气浓郁的乌龙茶。你或许不禁要问,何为“乌龙”?它源自哪里?是传说中的龙吗?
从语言的角度來说,现代乌龙来历大约是这样的:英语“own goal”(自己打进本方球门的球)与粤语的“乌龙”一词发音相近,而粤语“乌龙”有搞错、稀里糊涂等意思,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便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 goal”。
乌龙本义是黑色的龙,是传说中的神兽,通体黑色,是一种降临灾难的瘟神。乌龙之所以现在演变成搞错、做糊涂事的代名词,是源自一个“摆乌龙”的广东民间传说:久旱之时,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可不承想,青龙没盼来,却把黑龙等来了,暴雨越下越大,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到现在,就有做出了与本意相违背的事,或者适得其反的意思。
但龙仅仅是上古传说中的神兽,“乌龙”在古代真正的含义是指忠心耿耿的狗。据唐人冯贽《云仙杂记》记载,晋朝时,江浙一带会稽人张然家里养了一条狗,名叫乌龙。张然与乌龙感情很好,有次因工外出,一年多没有回家。
后来,张然回到家中,其妻与坏人勾结,想要谋害张然。某日趁张然酒后熟睡之机,坏人持刀进入张然卧室行刺。哪料想,此时乌龙突然闯了进来,虎视眈眈地盯着坏人。坏人刚欲举刀行凶,乌龙旋风一样扑上去,一通狂咬,将坏人咬得伤痕累累。被惊醒的张然目睹人犬相搏的情景,心中已然完全明白,于是,他怒气冲冲地捡起坏人掉在地上的刀,将坏人绳之以法。
“乌龙救主”一时被传为佳话,并且被写入书中,流芳百世。“乌龙”也成为忠犬的代名词。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李商隐也有诗提到乌龙:“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
其实“乌龙”是“乌尨”的误写,明朝的郎瑛在他的《七修类稿》就予以明确解释。他引用《国风》中的“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和 《尔雅》中的“尨,狗也”,“尨”也读lóng,汉代以后使用频率很低,后人弄错,误写成“乌龙”,所以才成了黑狗的名字,实际上“乌尨”本来就是指黑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