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逻辑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9-06-12 05:10冯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秋景图式思路

冯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26-01

一、问题的提出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它不像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有完整的故事内容、情节结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老师对于其文本结构,思路较难把握,而且学生也普遍反映理解较困难。图示逻辑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解构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现以人教版《故都的秋》教学为例: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的经典篇目,笔者通过听课发现在这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对文本思路不夠重视,大多数为了赏析而赏析,把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用于赏析故都秋景是怎样的?而作者对于这秋喜爱的原因,特别是文化原因避而不谈,因而学生很难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殊情感,文章固然美,但学生没真正读懂,无论如何是无法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

二、图式逻辑的教学应用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像这类关于某个地方秋景的文章,几乎每个学生在小学的阅读甚至写作课堂都接触过,并不陌生,因此这可以作为本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所以在课堂的导入中可紧扣这点设计第一个问题:如果同学们写一个地方的秋色应该写到哪些内容?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十分有兴趣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写到枫叶,果实等,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写到原因和心情。然后再要求同学们将所推测的写作思路进行归类并按照顺序排列好,(参看下图),这样学生的旧图式(已有知识)和文本(新知识)建立起了联系。

为什么写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怎样的?

抒发怎样感情?

接着,学生带着这样的逻辑线去阅读文本,并和文本思路进行比照。在文章开篇作者就概写了北国秋特别的清、静、悲凉,而在第二段中江南的秋总饱尝不透,赏玩不足。很显然,开头两段作者说明了自己写故都的秋的原因。因为故都的秋在作者看来如此好,而身处南方的他又没法领略到这样的秋味,因而作者喜欢它,要去写它。这也就解决了推测写作思路中的第一个问题。

按照学生们的阅读或者写作经验,第1和第2段交代完原因后,接下来应该写到的是故都的秋是怎样的?即对故都的秋景进行描绘,然而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具体写故都的秋景是在文章第4至第11段,那么文章第3段是写什么呢?当同学们发现文本和自己的经验或者思路有出入时候,是很有探究欲望的,因此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了合作探究。

在本段中,作者首先交代了不逢北国之秋有近十余年了,并强调了在南国每到秋天总要想起故都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好几个地方的秋色,最后用了大量的文字对记忆中故都秋院做详细且细致的描绘。实际上,任何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物的回忆越多,越具体,越能反应他对该事物的喜欢或渴望的强烈的程度。身处南国的郁达夫也一样,每到秋天,他总要在记忆中把故都的秋景,一个个找寻,一遍遍回味,一点点地描述,说明了他对故都的秋思念之深,渴望之至。而这样强烈的感情除了故都的秋独特的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实在是太久没有品味过这样的秋色了,因而想要看够,领略够,即上文“饱尝”。这就好比一道美味,我们会因为它的某种特殊味道而喜欢品尝它,但如果我们很久都没有机会去品尝,于是会给在心理给自己暗示,一旦有机会定要品尝个够。所以综上,我们可知本段是作者向我们交代前文中提出的想要“饱尝”这秋色的原因,因而较之于第1、2段的原因在程度实际上深了一层次。

随后,就是作者关于故都秋景的描绘段落。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审美和鉴赏是高中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因而本模块的教学侧重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和感悟作者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只有在读懂前面三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体会。正因为作者对秋的深深地喜爱,深深地想念,他才能注意到那无声无味的落蕊,那留下的扫帚丝纹,那衰弱残鸣的秋蝉,那来去匆匆的秋雨,那淡绿微黄的枣儿……所以他的感官才如此敏锐,他的情思如此细腻。

最后,在描写完故都的秋景,按照学生们普遍的思路,应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段落,然而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文章并未抒情,而是写了一段议论段。同样,文本的新内容再次和学生的大脑中旧图式发生碰撞,产生了新的疑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该疑惑成为学生的第二个重要的探究活动。作者首先论述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稍微有情感的人都会对秋有感触。其次,论述了由于中国这样的国度,自古就有文人写了诸多关于“秋”的文学作品,因而秋之于中国士人,它已凝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简言之,人们对于秋有一种普遍的情感,中国文人对于秋有一种特殊情感。因此本段从深层次挖掘了作者对“秋”喜爱的更深层次原因——文化原因,即作为中国文人的郁达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对秋的特有文化心理。

在文章第四部份为文章的抒情段落。按照学生的推测思路,文章的最后作者一般会直接抒发对故都的秋的感情,而通过阅读文本,同意可发现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抒发了宁愿以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去饱尝秋景的情感。而倒数第二段则是通过写南国的秋也有其特异的地方衬托出北国秋的色彩更浓,令人回味更久,通过这一手法,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的秋强烈而深层的喜爱。

三、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唯有认真解读文本,熟悉学情,找到学生已有认知中和文本相联系的逻辑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脑中的旧图式和新知识发生碰撞产生疑问,并且通过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疑问,最终建构出新的知识。

猜你喜欢
秋景图式思路
摄影·美好安徽
不同思路解答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秋景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画秋天,写秋景
换个思路巧填数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羊艾茶园秋景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