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韵雯 梁靓
在制造业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并适应所处的历史新方位,以全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新动能,才能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及调结构稳增长稳预期、护航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浙江必须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切入点,全面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高浙江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
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浙江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品质量、企业效益、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的态势正在加快形成。与此同时,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增长的矛盾和问题仍较为突出,亟待寻求转型发展的全新动能。
产品附加值偏低。虽然浙江的工业总量保持不断扩大态势,但产品附加值水平仍然偏低。2017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1.9%,而美国、日本同期的工业增加值率则分别高于浙江的1/2和1/3。这表明浙江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整体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为主,依然存在物耗较大、产品档次偏低、增值服务不足、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等问题。
企业转型动力不足。在技术研发上,浙江在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还较多,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仍有待强化。在赋能应用上,近年来兴起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黑科技”,大多仍处于空中楼阁状态,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在生产服务上,金融创新、科研创新、模式创新、协同创新等影响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服务业占比较低,导致制造业转型发展动力不足。
产业联动发展不足。浙江智能制造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技术仍未得到大规模普及应用。在现阶段的制造业领域,数据安全准则尚未完全建立,工业互联网仍存在推广应用障碍,大量企业的互联网思维能力不足,因此导致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的跨界合作机制难以建立,创新要素资源的整合效率有待提高,产业联动发展的规模效应难以呈现等发展弊端。
要克服制造业面临的障碍与瓶颈,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根本出路。在制造业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并适应所处的历史新方位,以全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新动能,才能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融合的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加速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引领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唯有寻找新的动力支持,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阶段,劳动、资本、能源、环境等传统的资源要素投入已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味的“强刺激”反而引致产能过剩、供需失调、技术退步等现象。唯有转换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把握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支撑作用,推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实现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和高质量发展。
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模式由试点示范逐步走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发展阶段中,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正在加速形成,互联网时代创新效率持续提升。在网络化剧变的趋势下,制造业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与博弈,唯有不断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才能全面达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
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G20杭州峰会上签署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数字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关键阶段,聚焦于核心技术突破,并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才能彻底打破浙江制造业面临的低端锁定困局。
新兴产业。培育已接近商业化、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讯、集成电路、数字创意、增材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引领浙江未来的重量级产业。在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下,人工智能、量子通讯、新材料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已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极有可能引发若干领域的系统性突破。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节奏,积极培育逼近成熟期的关键领域,有利于新动能的释放,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跃升。
模式创新。基于制造全过程与全产业链的模式创新,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和渗透、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与全面推广,崭新的生产、运行、管理模式正不断涌现,制造业呈现出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调、服务化延伸转型的发展趋势。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汇聚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全新动能,极大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实现了效率提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为浙江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在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提高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提升高端制造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在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落实和渠道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带动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在模式创新方面,利用市场规模优势,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服务理念,加快构建生态完备的技术、产品、服务体系,实现浙江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上的地位跃升。
优化制度供给,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在创新服务方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主动打破在部分领域存在的信息流动壁垒,推动建立政、银、企风险分担机制,为培育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要素支撑方面,重视国家产业基金在关键领域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及科研公共品投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培育与支持力度,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扩大生产服务,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在生产服务方面,提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管理咨询、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质量,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灵活高效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在产业融合方面,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为切入点,提高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制造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的方向转型发展,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互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