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唱响世界

2019-06-12 09:51撰文温斌
陕西画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唱响

撰文/本刊记者 温斌

《黄河大合唱》首演后合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无论何时何地,每当《黄河大合唱》激越的旋律响起,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激情满怀,陶醉其中,深深感受到心灵被一次次震撼、洗礼。

今年是《黄河大合唱》唱响80周年,几十年来它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黄河大合唱》早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用各种形式来演绎这不朽的旋律。战争时期唱着它,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现在唱起它,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

每每唱起《黄河大合唱》,必然就想到了词作者光未然、想到了曲作者冼星海,想到了抗日战争中黄河岸边发生的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

从壶口瀑布往西北走10公里,蜿蜒的山路直上可到一个窑洞群“克难城”。据当地文史部门考证,“克难城”正是词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渡过黄河后的暂住地。在抗战史纪念馆里有一处标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地。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手迹

光未然因左臂受伤在延安治疗期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创作

1938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日寇肆虐的危难之中。10月30日一早,诗人光未然所在的抗敌演剧队趁着晨曦未露启程,准备从那里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那时,东渡的唯一通道是壶口下游的圪滩渡口。抗敌演剧队一路攀登爬高,临近中午时分,忽听雷声滚滚而来。响晴的天儿,哪里来的雷声?这时,赶牲口的老乡手指向东方,这响声来自山那边的壶口。他们从顶峰曲折下行了一段路程后,看见在远处的黄河上笼罩着大团翻滚不停的水雾……这里的黄河被横阻的山峡断成了上下两节,原来较宽的河面突然被挤在仅有几丈宽的峡口里,向下直奔狂泻,响声震天动地。

第二天上午,抗敌演剧队登上了渡船。这时只听得一声吆喝,40来个打着赤膊、肤色棕黄发亮的青壮年“扑通”“扑通”地从岸上跳进水里,把渡船推向河水深处。他们的动作矫健敏捷,有秩序,有纪律,就像一支即将投入战斗的军队。渡船始终朝东北方向溯游上行。行进中,只见桨手和舵手们随着划桨的节奏,一呼一应地呼喊着低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曲又一曲的船工号子给了抗敌演剧队无限的力量,在最惊险的时刻,队员们已把仅存的恐惧之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高唱抗战歌曲

冼星海在窑洞中创作(1939年初)

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在延安(1938年8月)

1938年,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的冼星海,收到了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信,邀请他前往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扮作侨商,躲过盘查越过封锁线,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冼星海到了延安后,就碰到光未然。冼星海说:“我们合作过,我现在想写点东西,你是不是给我一点歌词呀!”这次的不期而遇,成就了两位艺术家词曲的珠联璧合 。

《黄河大合唱》的文物资料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1939年,光未然在吕梁山行军时不慎坠马,造成左臂骨折,一到延安就被直接送进了延安边区医院。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不时闪现在他眼前,船夫们唱和的雄壮号子声不断地萦绕在耳畔,联想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抗日战争,他只觉得涌出了一股澎湃的激情,感觉到一种为民族创作的冲动……在延安5天的时间内,他根据两渡黄河以及在黄河两岸行军打仗时的感受,写出了长达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

那年农历除夕之夜,冼星海坐在门边的椅子上静静地听着光未然朗诵的《黄河吟》,越听越觉得血脉喷张。他听完之后非常激动,冼星海在延安一间简陋的窑洞里投入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他的眼前不断闪现着滔滔大河的雄浑画面,奔腾于天际间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如中国人民昂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这一切都化作一串串气势磅礴的音符。经过6天的创作,冼星海完成了8首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1939年3月31日,用白粉莲纸抄写的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史诗般名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曲谱共分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两位艺术家以中国母亲河——黄河为依托,彰显了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最强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排练《黄河大合唱》时,抗敌演剧三队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曾是一些大城市抗日救亡歌咏团的骨干成员,他们很愿意把歌唱作为抗日宣传的武器。从1939年4月1日起,他们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之中。虽然合唱队只有40多人,但却认真地分成了四个声部。

4月13日晚上,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内,第一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他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了他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众的灾难。

那天,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为了让乐队的演奏更有气势,冼星海按照当时的乐器条件编写了简练的伴奏总谱,几位同志还动手制作了由洋油桶改成的低音胡琴,把大把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脸盆里来摇晃以此造成打击乐器的效果,那密密的“哗啦啦啦”之声伴着管弦锣鼓齐鸣,发出呼啸奔腾的浪涛吼声,引出了合唱队员们"嗨哟、划哟"的雄壮歌声。表示黄河波涛声的“嗨哟”一出来,好像房子都要震裂了。那是一个呐喊的时代,歌声震动着山谷震动着夜空,也震动着每一个演员和观众的心。唱到《保卫黄河》这一乐章时,冼星海在台上来了一个转身,指挥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一起来唱。全场沸腾了!全曲终了,掌声雷鸣般地响起来。……演出结束时,毛泽东高兴地起身拍着手连声叫好。第二天,他们又受邀为中央党校和马列主义学院加演了一场。当毛泽东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了不少蘸水笔笔尖时,很快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了外国友人赠送他的派克牌钢笔与墨水。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重现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的场景

自此,《黄河大合唱》在延河两岸不胫而走也成为了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保留节目,招待了来延安的国共两党的抗日将领、爱国华侨、民间团体代表和外国宾客。其中有国民党元老张继、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著名作家老舍和茅盾、美国记者斯诺、美国军事考察团代表、赴中国调停内战的美国马歇尔将军等。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还通过全国各地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和分配到各地的鲁艺学生广为传播。当时,油印歌本供不应求,一时洛阳纸贵,不少人用手抄的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带出延安。光未然离开延安后,也托人将曲谱交给重庆生活书店排印出版。这些,都使《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

1939年6月,周恩来从前方回到延安,于是演剧三队又一次在陕北公学礼堂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欢迎周恩来。周恩来看了演出后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由于周恩来从内心喜爱这部作品,他甚至还亲自指挥着一大群热血沸腾的青年,演唱过其中的那首《保卫黄河》。

《黄河大合唱》传遍了延安,飞向各大城市、各大战区。这部雄浑磅礴的作品和当时许多抗日救亡歌曲一道,成为抗战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唱着它,游击健儿、游击战士奔赴前线,驰骋敌后;唱着它,后方青年和学生燃起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黄河大合唱》也从延安唱响到世界,使爱好和平的世界人们听到中国人们的奋起反法西斯的激情呐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黄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魂”,澎湃的黄河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激情……

在那个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的年代,中华儿女将自己的激情汇合唱响了《黄河大合唱》,发出中华儿女不屈地怒吼!

在如今这样的和平年代,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大合唱》唱响8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不光是提醒我们铭记那一段艰苦的历史,更是激励我们积蓄更饱满、更浓厚的民族激情来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黄河魂”的伟大精神世代传承。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唱响
唱响百年旋律,共谱劳动新篇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中国梦唱响绿色主旋律
陕西音乐 能否唱响
唱响“1234”主旋律 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春天的大合唱
大合唱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