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晋诗人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其处世态度和精神心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波及他的诗文创作。本文着眼于此影响的美学角度,试着从“自然美”层面探究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创作美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思想;陶渊明诗文;自然美
作者简介:刘雅婷(1998.11-),女,汉,广东省饶平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
东晋诗人陶渊明生活在儒、道、玄、佛思想并行的时代,他广泛吸收各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陶渊明性格,学界对其宗儒宗道之说向来颇具争议,笔者在此也暂且保留意见,仅从单方面谈谈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性格的影响。道家思想对陶渊明影响至深,外化于行,内蕴于心。文学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影响必然波及文学创作,因而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本文着眼于此影响的美学角度,试着探究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创作“自然美”的影响。
陶渊明诗文以平淡自然的风格和平易近人的语言著称,其美学思想中“自然美”尤为突出。“自然”这一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被庄子与其他道家学者不断继承、发展、丰富。在审美创造上,道家的“自然”范畴认为审美对象的本然状态就是一种美,即万物天然存在,以自己独特的内蕴方式产生、发展、消失和回归。因而所谓自然美,指的是不加雕琢粉饰的本真美,这种美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
陶渊明诗文的自然美首先体现在田园风光的恬静美好上。“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九日闲居》)、“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于王抚军座送客》)等句通过对风、鸟、树、花、草、云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向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幅自然的乡村风光图,或静穆或凄厉或唯美或闲逸,却始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见作者认同道家“自己而然”的“自然”美学思想,崇尚自然界固有的本然的美。
陶诗在描写田园优美风光的同时,也提及了农村的凋敝景象,如《归园田居》(其四)写道:“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荒凉破败感随即显现,这表明陶渊明对农村的凋敝也是了然于心的,他对农村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但无论是风景秀丽也好,凋敝荒凉也罢,都是真实的农村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了任何其一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真正的农村。因而这更能体现陶渊明在诗文创作中对“自然美”的追求。
这种“自然美”延伸到人类社会层面,体现在乡村纯真质朴的人情美上。陶渊明笔下的乡村百姓勤劳善良、质朴直率、热情好客,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田园生活中人情美的赞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样极富画面感的诗句不难让读者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娴静舒适和作者对其的向往与赞美;《归园田居》(其二)中提到:“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相见杂无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向邻居们学习耕种技术,和他们讨论生产,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也使他更能体会农民的艰辛和乡村人情的温暖,令他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而《乞食》中的“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则更足见乡村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在作者流离失所、失魂落魄之时,素昧平生的一处人家接济了他,令他深受感动,由此写下此诗以表谢意。
另外,陶渊明在《命子》、《与子俨疏》、《祭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闲情赋》等辞赋、散文中,也曾多次对父子、兄弟、兄妹、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家庭美满幸福进行描写,由此也可见田园生活的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与亲情之美。血缘纽带是与生俱来的,可视作“自然”的关系,因此对亲情的看重也可表明陶渊明的“自然美”美学思想。
在政治层面老子推崇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他对原始社会的平等、平均制度有着深切的怀恋,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不受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而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正能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这几句描写反映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模型:桃源中的人们并不多,与“小國寡民”相契合,同时桃源与世隔绝,不受当权者统治,没有剥削与压迫,也不被外界干扰,自行其道,可谓政治上的“无为”,与道家“自然”范畴上追求的“无为而治”是基本吻合的。在《桃花源记》的结尾部分,陶渊明有意设置了“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结局,更是从反面讲述了企图玷污残存的保有“自然”政治的一片净土将会不得善终,其对“无为”自然美的推崇可见一斑。由此陶渊明崇尚的政治上的自然美也便显现出来。
道家思想影响了陶渊明诗文创作的美学思想,为其描绘自然美提供思想基础。“自己而然”的美学思想是道家留给陶渊明的财富,被他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审美情趣和人生信条,引领他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3(01):11-15.
[2]巫称喜.陶渊明与道家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1):20-23.
[3]裴昌胜. 道家自然范畴的美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
[4]莫纯玉.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0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