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卫晶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
在教学中,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探究能力,学校开展了“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角色体验,在情境中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出示不同消费场所的照片,如麦当劳、超市和游乐场等,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围绕怎么消费开展对话。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组内交流:你认识哪些面值的人民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怎样给这些人民币分类?然后让学生思考:一瓶饮料售价1元,有几种付钱方法?哪种方法更方便?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独立探究,在体验中获取新知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千字文》,让学生估算字数,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计数。然后,让学生先自己圈一圈,数一数,再和同学交流分享。有的学生一行一行地圈(五十五十地数),有的学生两行两行地圈(一百一百地数)。通过比较,学生达成共识,更好地理解了计数单位“千”。同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边看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的算法。这样,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
3.补充拓展,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能力
自主学习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课文提供的材料之外,进行一定的补充拓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
例如,《可爱的小象》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生词和语句的基础上,了解经过驯化的大象可以为人类服务。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出示一篇小象救游客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大象和人类的关系。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目前大象的种类、分布情况、生存状况和面临的危机,下一节课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交流。这样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动手、动脑,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增强了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总之,生态课堂建设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体验中获取新知,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能力,促进了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