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个性化阅读行为”,就是自主阅读的生成,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并给予方法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以《小蝴蝶花》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1.引导探究,享受阅读乐趣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在《小蝴蝶花》一课中,小蝴蝶花的情感态度有几次变化,而研读、品味其变化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于是,每次品读后,我要求学生完成“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既让学生练习并掌握语文知识,又可以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小蝴蝶花“自馁”之后,我设计了这个环节:你们知道小蝴蝶花为什么“自馁”吗?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因为小蝴蝶花看到好多美丽的花,它们都比自己开得漂亮,所以小蝴蝶花就自馁了。”“因为小蝴蝶花似乎被大花园里数不尽的名花奇葩吓坏了,它感到自己很丑陋,所以就自馁了。”……虽然学生的用词有的还不够准确,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和丰富,个性得以表达,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2.拓展延伸,放飞学生心灵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学习课内几篇课文是不够的,必须拓展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在教学中,我采用“捆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似的课外读物,“读一篇,带一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学习《小蝴蝶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了之前的阅读体验,学生读起来更容易,也更易于引起共鸣。
3.方法引导,实现全体参与
真正体现自主阅读的课堂绝不是几个“好学生”的“表演”,而是大家共参与、共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具体方法的指导,不因为追求一节课的“流畅”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时间,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教《小蝴蝶花》一课时,我采用“教—扶—放”的方法,即“教”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内涵、如何抓重点词句以及如何批畫;教学生品小蝴蝶花“骄傲”之后,“扶”学生品小蝴蝶花的“自馁”;最后,联系上下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并品味小蝴蝶花的“舒畅”。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起感受小蝴蝶花情感的起伏,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自主阅读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方法,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获得快乐,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