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陈志强
20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和中小学校在分级或分层次教学方面开展了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做法和成果。
20世纪初期:分级教学的实验探索阶段
分级教学在中国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新式学校的发展,大批儿童从私塾进入学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年龄差别较大,程度高低不一,于是,国外分级教学的理念被引入,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1909年,俞子夷在青墩小学开展单级教学,把年龄、程度不同的若干年级的学生组织在同一教室内分别进行教学。1914年,朱元善开始实验“分团教授法”,开创了中国分级教學的先河。“分团教授法”将小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作为实验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将小学一、二年级分成两个组:“普通儿”组和“劣等儿”组,小学三、四年级才增设“优等儿”组。在教学方法上,“普通儿”组与“优等儿”组以合并教学为主,重点放在对“劣等儿”的补习上。这个时期的分团教授主要是按照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进行分组,有的学科还考虑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座次安排的问题,提倡学生间的互相帮助等。这种分级主要是针对“劣等儿”组的有效辅导,旨在奠定基础,使其在新课程学习中跟上大部分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重新进行测试,并按照新的学习成绩重新分等级。
20世纪末期:分级教学初步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制度得到恢复,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问题,中小学出现了按能力分班的浪潮。由此,教育部于1982年颁布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一些高中可以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从学生实际出发,按文化程度编班,这为分级教学在国内再度兴起奠定了基础。
1.人大附中:分层分类教学
人大附中的教学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对拔尖学生实施“高速度、高难度”的超常教育。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国家规定的正常学习内容,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超常培养。一类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低速度,小步骤前进”的特殊教育。将这部分学生单独编成一个小规模的班,教学内容力求讲得慢一点、细一点,确保他们能全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合格水平,然后再逐步提高。还有一类是对正常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每三个普通班为一组,单科上课时分成A、B、C三个班级教学,学生根据自己某一学科的学习水平选定其中一个班,如一个学生可以上数学的C班,而上英语的A班。
三种类型的教学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每年期中考试后,超常教学班中处于下游的学生要被调整到普通教学班中,而普通教学班中处于上游的学生则被选拔到超常教学班中。同样,普通班中各科A、B、C班的学生也是可以流动的。这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上海教科所:分层递进教学
20世纪90年代,针对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上海教科所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即“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选定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为试点基地学校。学校建立了两个实验班,在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开展实践探索。根据学生的成绩、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把学生分为三层,并制定了不同的分层教学目标,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缩小了班内同层级学生的差异,有助于大范围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南京师大附中:必修课程分层教学
鉴于高中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时间比较少,必修课程占的比例较大,课程内容结构单一,缺少层次,无法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南京师大附中开始“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研究。
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按不同的标准分设为A、B、C三级。每门课程的最低标准不低于大纲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层次,教师与家长给予支持和指导。C层次的科目以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大纲的教学要求为最低标准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应用性知识,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B层次的科目标准可参考国家颁布的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允许部分学科适当提高要求,增加与补充内容。A层次的科目单独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其标准可不受现行大纲的限制。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等自主选择层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世纪:分级教学多元发展的时期
进入21世纪,分级教学理论不断深入,各学校努力探索与尝试,不断增加新的分级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年级分班制分层教学、班级内部分层教学、学科分层走班制等。
1.四川省简阳市三岔中学:分层施教,跑班上课
针对新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差距太大的问题,为制定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成效,四川省简阳市三岔中学实施了“打破班间界限,全年级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
学校将2001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成8个行政管理班,以学生知识水平悬殊最大的英语、数学两科作为实验学科。按照知识、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2段4个层次,打破行政管理班的界限,在进行英语和数学教学时,按层次的不同重新编班。1-4班为1段,分成数学A1、B1、C1、D1和英语A1、B1、C1、D1层次班;5-8班为2段,分成数学A2、B2、C2、D2和英语A2、B2、C2、D2层次班。学生“跑班上课”,即到自己所属的学科层次班上课,教师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练习、授课、辅导、测试、实验等。每科由4位教师执教,一人一个层次两个班,分层授课时,任课教师就是班主任,各层次班设必要的班干部和学科代表。
结果显示,实行分级教学后,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该模式在2000届和2001届学生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2.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选择教育
在学校营造一个开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设立专用教室,教师固定教室,学生流动走班上课,同时开展分层教学。采用基础性课程、有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和学生自选的研究性课程相结合的“套餐式”课程,让学生自选课程,走班上课。
其中,“套餐式”课程是基础性课程部分学科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层次的走班学习,拓展性课程实施必选、自选相结合的走班学习。例如,对于基础性课程,学校从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起,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学科中实施走班制。学校提供A、B、C三类课程,三类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梯度。
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我国分级教学不断发展,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在探索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