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姿璇
预言,是对未来的猜想。因生活总是充满未知,人们便对预言十分热衷,小到天气预报,大到对命运的探求,人们在未知的诱惑下,找到了无限的可能。
曾经有很多著名的预言,如春秋时期的扁鹊为蔡桓公诊出了隐疾,而蔡桓公在对扁鹊的不信任下延误了治疗时机,最终病入膏肓,撒手人寰;又如诸葛亮“假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使其狼狈而逃;他们都在深思熟虑后作出了近期的预言,而未来发生之事对他们所做之预言一一印证,也使之名声大噪。
这种预言的实现在于对于自然世界科学的认知,扁鹊基于医学的认知,诸葛亮基于对天气的认知。这种科学的认知有利于我们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从而做出提前的准备。
还有一种预言,其本身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基于对某件事情的期待而做出“第六感”的预言。很多人对这种预言不屑一顾,但这种预言也有其积极的价值。有利于唤起我们内心美好的预期,并以此为契机行动起来,最终使这种预言成为现实。学术上称这种预言为“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初三下学期,我有机会拿到十七中的“直升生”指标,而我的理想高中是三十九中。爸爸妈妈都希望我能争取十七中指标生机会,我毫不犹豫放弃了,并在餐桌上发布了人生第一个“预言”:我一定能考上三十九中!此后的三个多月里,我付出了全部努力,为了预言的实现。当接到三十九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开始明白:自我预言的实现,其本质是一种信心和付出。自我预言的实现,在于自我对未来的期待,把这个期待当成自己的信念,从而向这个期待去准备和拼搏,最终所有的付出得到预言的回报。这是自信的力量,自我暗示的力量,激发潜能的力量。生活中,多一点积极的自我暗示,多一点积极的自我预言,有助于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这种对于期待的预言不仅来自于自身,有时也会来自于他人:父母,同学,亲朋。在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中,教师对同学的信任、鼓励和正向的期待,激发出这些同学的自信和学习热情,在8个月后这些同學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我们会为了喜欢某一个老师,从而喜欢上某一门功课;我们会为了父母的一句鼓励的预言倾尽全力。在成长的年龄,我们需要更多正能量的预言来浇灌。
而预言一定会应验吗?也不尽然。台湾漫画家朱德庸年少时因智力问题而被人认为是一个“注定的失败者”,可他凭借着对自己天赋的发掘,对梦想的坚守和持久的努力成为了声名斐然的名家;霍金在上大学时患上疾病,全身瘫痪,被医生预言最多只能活两年,他却以三根手指和一个从未停止思索的大脑成为了名震中外的科学巨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被乡人预言为不堪之才。落第后痛自检讨,“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成就一代大家。他们都曾被预言,却并未消沉,靠着自己的坚持与反抗,挣脱了所谓的命运枷锁,让自己的人生重回无限可能。
由此可见,预言是可能“失败”的,因为人们会对那些不利的预测进行抗争,以达到使其改变的目的。是故命由天定,但运由己生。便如先前提到的蔡桓公和曹操,若是他们对于预言认真考虑,而不是一意孤行,也许悲剧的结局便有可能避免。
未来不是预言出来的,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若预言的情况是理想的,那便乐观以待,以努力和坚持让预言变为美好的现实;若是艰难的,甚至是绝望的,也万不可就此消沉,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改变自己,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升自己,以顽强奋勇的意志鼓励自己,便极可能改变那被预言的命运,与那一线希望美丽相拥。要时刻谨记,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千万别让预言断送了本有无限可能的精彩人生。
且看渺小的人类如何在诡谲的命运中坎坷前行,便是凭着“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的一腔热血,才能在未知中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在探索中找到人生最精彩的可能。不是否定预言的意义,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或打破预言,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靠剧透得来的,奔跑吧,少年,别让预言左右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