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洋
便当是现代食物的精细形态之一,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小小的箱子里包含着日本人的智慧和审美意识。用细致的技术制作而成的便当,能感受到做便当的人的细致心理。便当是日本人创造的杰作,可以称得上是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独特文化。但是随着世界化的发展,饮食的便利化,是否影响了现代日本大学生对便当的看法。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现在日本大学生对便当的看法。
日本传统的便当是以米饭、鱼、肉等菜肴为主,以咸梅等酱菜作为配菜。其中加了饭团和寿司的便当也很受欢迎。以前便当是装在易携带的器具里的,装便当的盒子被称为“便当盒”。这种习惯在外国人看来常常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原本的便当是由每个家庭自己做的,且其作为日本传统家务事之一而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昭和末期到平成时代,外卖带走的便当专营店和便利店开始兴起,使用这些贩卖的便当的人在不断增加。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日本饮食文化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影响,快餐店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大学生是如何看待日本独特的便当文化呢?为了对此研究,先后在日本北星学园大学对4位学生进行了采访,并对2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日本大学生对便当的看法的分析和结果。
笔者对日本北星学园大学的4名大学生进行了5个问题的采访,其结果如下。
在“今天有带便当来吗?这个问题上,回答带了便当和没有带便当的学生各占一半。在”一周会有几天带便当上学呢?这个问题上,有2名学生回答每天都带,1名学生回答今天没有带便当,但是有带便当的习惯,一周大概5天左右。剩下的1名学生回答在高中时有带便当上学的习惯,但是进入大学后就不带了。在“帶便当或者不带便当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上,1名学生回答因为家里有一名高中生,妈妈在为她准备便当的同时把她的那一份也准备出来了。有2名学生回答带便当是一种节约的行为,而且也不会增加垃圾,比较环保。剩下的1名学生回答说不带便当是因为家离学校太远,没有时间来制作。在“你认为便当的外观和味道哪个重要?这个问题上,4名学生都回答味道重要,理由是即使再好看的便当,不好吃的话也吃不下去。
本问卷调查回收了2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其中有男性2人和女性18人。在对“你有带便当的习惯吗?”这个问题,14人回答“有”,6人回答“没有”,70%的学生有带便当的习惯。关于没有带便当习惯的理由,1名学生是因为没有人做便当,2名学生是因为便当做起来很辛苦,3名学生回答早上没有时间做。
接着对有带便当习惯的14名学生进一步设置了问题。在“一周带几次便当?”这个问题上,14人的回答如下。一周带4~5次便当的人最多,占42.9%,也就是6人。带2~3次的人占35.7%,也就是5人。6~7次的人占21.4%。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学生一周一次都不带便当上学。
对于“带便当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11人回答是节约,3人回答是母亲的爱。她们认为便当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和修养来说非常重要。每天早上花时间做便当,是母亲把自己的爱传达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对于“你是自己想带便当上学的吗?”这个问题,12人回答“是”,2人回答“不是”。在“便当的外观和味道哪个重要?”这个问题,85.7%的人回答“味道”。1人回答“外观”,还有1人回答“无所谓”。
在“你觉得自己家里制作的便当味道和外表如何?”这个问题上,78.6%的人对外观和味道都很满意的,1人回答满意味道但是不满意外观,1人回答满意外观但是不满意味道,还有一人两者都不满意。
对于“便当和快餐(包括在超市或者便利店买的),你喜欢哪个?”这个问题,有带便当习惯的14名学生回答如下。回答“便当”的人最多,达到了一半也就是7人。35.7%也就是5人回答“都可以”。14.3%也就是2人回答“快餐”。与此相对的,没有带便当习惯的6名学生的回答是,2人“无所谓”,4人喜欢“快餐”。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便当应该作为文化传承下去吗?”,20名学生中17人回答“应该传承”,3人回答“不知道”。
现代社会,随着快餐热的掀起,本以为便当会渐渐的离开人们的视野。但是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70%的学生是便当派(有带便当的习惯)。也许是因为现代化的生活、巧妙的营销、提高了生鲜食品的保存法、以及迅速的快递服务等,便当才得以拯救。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带便当上学有两点原因:节约和妈妈的爱。与此相对的快餐派(没有带便当的习惯)不带便当上学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没有时间做便当,没有制作便当的人,制作便当比较困难这三点。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家里做的便当很满意。因为重视味道的人很多,所以比起便当的外观,味道更重要。另外,虽然快餐店的兴起但是比起快餐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喜欢便当。并且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便当文化应该被传承下去。现在的便当已经不仅仅是便当了,吃母亲做的便当能增强母亲和孩子们之间爱的纽带。便当不仅仅是一盒装有食物的东西,还包含着众多的象征和讯息,它可以作为增强社会关系的工具。由此可见,便当在现代日本社会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