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新材产销与库存相异,票据背书是否在“背锅”?

2019-06-11 14:28胡振明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库存商品新材南亚

胡振明

南亚新材不仅存在主要产品产量、销量与库存变化情况间的较大金额异常,且存货成本与采购、主营成本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明显偏少的解释中,几句票据背书的解释还是略显简单。

近日,南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亚新材”)披露的招股书申报稿中,向公众道出了一件“尴尬”的事,就在公司忙着准备IPO的时候收到了关于商号的诉讼通知,被别人告了,“南亚”商号存在无法继续使用的风险。

商号诉讼事件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而南亚新材招股书中披露的主要产品在报告期(2015年至2018年1~9月)的产量、销量与库存变化间的金额异常,以及存货成本与采购、主营成本之间的差异,却是需要公司做出更为合理解释的。对于为何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偏少的问题,用票据背书来背锅,似乎是有些牵强的。

产品销量与库存情况不符

招股书披露,南亚新材的主要产品有覆铜板和粘结片两类,其中,覆铜板在报告期内的产销率均超过100%,而粘结片的产销率在各年也都超过了96%,仅从表面数据来看,南亚新材的产销情况是非常不错的。然而,《红周刊》记者通过对其产量、销量的分析,发现该公司产销量变化与库存情况变化并不相符的。

2017年,南亚新材覆铜板的产量为1199.99万张,销量达到1209.06万张(如表1),销量比产量多出9.07万张。由此可合理推测,不但当年所生产的覆铜板被全部售清,而且还销售了一部分上年库存,如此结果将导致覆铜板产品的库存出现相同规模减少。

招股书披露,南亚新材2017年覆铜板的单位成本为每张95.31元,由此测算库存商品所减少的9.07万张覆铜板的存货成本大约是864.46万元。同样的道理,2017年另一种主要产品“商品PP”(粘结片)的产量比同期销量多出74.28万米,以其每米成本9.62元测算,可推算出“商品PP”(粘结片)的库存金额相应增加了714.57万元。

综合上述两种产品的产销所导致的库存变化情况,不难得知2017年库存商品的金额应该比上一年金额减少了149.89万元。然而,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让人吃惊,南亚新材2017年年末的库存商品金额为7459.79万元,相比于上一年年末的库存商品金额4238.86万元,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大幅增长,新增金额达到了3220.93万元。

一增一减后,可发现招股书所披露的产销情况变化与库存商品变化之间出现了3370.82万元的差异。问题在于,这3370.82万元库存商品是从何而来的呢?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2017年出现如此大额差异,但是该年度前后的2018年前三季度以及2016年却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异常,显得就“比较正常”。

2018年1~9月,南亚新材覆铜板的产量比销量少4.27万张,按每张93.48元的平均成本计算,则该产品的库存金额应该比期初减少了399.16万元。与此同时,另一种产品“商品PP”(粘结片)的产量比销量少了76.60万米,每米平均成本是10.08元,则库存金额应该比期初减少772.13万元。综合起来,两类产品的库存商品金额比期初减少了1171.29万元。

招股书还显示,2018年9月末的库存商品有5880.98万元,和期初的7459.79万元相比,减少了1578.81万元。虽然这一结果和上述產销情况存在407.52万元的差异,但是跟2017年的差异金额3370.82万元相比是要少得多。同样的测算方法可知,2016年只大约相差了164.85万元。

总体来看,虽然2016年和2018年数据比较合理,但2017年的数据对比结果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排除公司可能存在有意或无意的信息披露错误。

表1 报告期产销与库存情况

可疑的存货成本

既然产销情况与库存情况的对比出现异常,那么报告期内南亚新材包括库存商品在内的存货成本又是否合理呢?

2018年1~9月,南亚新材的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达到了105344.67万元,以其占当期采购总额89.64%比例可以推算出,当年采购总额达到了117519.71万元。一般情况下,原材料采购回来之后,除了已经完成产销整个过程而结转到营业成本的部分之外,还会对同期的存货形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未使用的原材料进入存货,导致存货的增加。

招股书披露,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主营业务成本之中包含了105767.49万元的直接材料成本,这个金额跟同期的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大致相同,相比于采购总额而言要少11752.22万元。这意味着,未使用到的采购在存货中的原材料及在产品、库存商品的原材料成本应体现出相同规模的增加。

那么,2018年前三个季度存货成本的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呢?9月末,存货中原材料有8801.34万元,低值易耗品有78.60万元,合计金额相比期初金额新增了2305.51万元,将该增加额和上述采购总额与主营业务成本的直接材料差额11752.22万元比较,少了9446.71万元。这意味着2018年9月末在产品和库存商品的原材料成本会出现大幅增加,否则难以覆盖掉采购与直接材料成本间数据差额。

然而,2018年9月末南亚新材料库存商品有5880.98万元,在产品有1103.15万元,合计金额比期初金额减少了1500.61万元而已。如此情况可看出其中的原材料成本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由于招股书没有具体披露这两类产品存货的原材料成本,考虑到产品的成本结构和主营业务成本的结构相似,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89.53%计算,则库存商品和在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实际上只体现出了1343.50万元的减少。

综合起来,2018年1~9月的存货成本与采购、营业成本之间是存在10790.21万元差异的,而这还仅是考虑采购总额情况,若剔除电力、天然气、柴油等能源的合计采购额2862.61万元的影响,仍有7927.60万元的差异需要解释。即便再退一步讲,如果仅考虑主要原材料采购而忽略其他采购事项,仍然相差了1384.83万元。

无独有偶,2017年南亚新材的存货成本也出现类似的异常金额。由招股书披露的2017年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及其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可推算出当年采购总额为133886.32万元,相比同期的主营业务成本所包含的直接材料金额119618.80万元多出了14267.52万元,理论上,这需要在存货相关成本之中体现出相同规模的增加。

在2017年年末的存货中,原材料6502.13万元和低值易耗品72.30万元合计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的金额减少了1400.74万元。与此同时,在产品1024.95万元和库存商品7459.79万元合计比上一年年末增加3282.31万元,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88.98%计算,体现出原材料成本增加2920.60万元。

综合起来,2017年的存货情况实际上只体现出原材料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的1519.86万元,并不是采购总额与直接材料对比所相差的那个金額。由此可知,2017年的存货成本与采购、营业成本之间相差了12747.66万元。而即便是剔除能源采购或者仅考虑主要原材料采购的情形,仍分别存在9116.82万元和1243.46万元的差异。

如果从采购总额的角度分析2016年的采购与成本、存货的匹配关系,仍然能够发现有7064.44万元差异。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果就主要原材料采购的角度分析,则2016年采购、成本与存货的配比情况并没有出现类似2017年和2018年前三个季度那样的异常。

明显不同的分析结果,无法让人排除报告期内南亚新材的存货与采购等相关数据存在异常的怀疑。再联系到上述关于产销与库存商品之间的差异问题,则更应对此保持警惕了。

耐人寻味的票据背书

既然存货与采购、成本之间出现如此怪异的数据配比情况,那么,报告期内南亚新材的采购情况又是否存在问题呢?

2018年1~9月,南亚新材的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105344.67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89.64%(如表3),由此可合理推算出这三个季度里南亚新材的采购总额是117519.71万元。由于2018年5月起增值税税率下调,如果采购总额平均到每个月之后,即前四个月按17%而后五个月按16%计算进项税额,则含税采购总额达到了136845.18万元。

表2 库存变化与采购、成本的主要数据(单位:万元)

理论上,与这个采购规模相匹配的必然是同等规模的现金流量流出或者增加同等规模的应付账款等经营性负债,不论如何都必须有相应的数据对当期采购情况形成支撑。

现金流量方面,2018年1~9月“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只有38792.82万元,远远少于当期含税采购总额,如果还剔除掉不属于当期现金流出的预付款项增加额200.47万元的话,实际上与当期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仅流出了38592.35万元而已。这个现金流量规模要比含税采购总额还要少98252.83万元。

如此大额差距,难道是2018年前三个季度应付款项出现大幅增加了吗?若是如此,财务报表中的经营性负债项目必然出现大致相当的增长才对。然而,2018年9月末南亚新材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57296.82万元,明显可见这个规模的应付款项不可能跟当期采购规模相匹配。和期初相比,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实际上只增加了22581.29万元,还有75671.53万元的含税采购金额在财务报表中并未获得现金流量和应付款项变化的支持。

此外,2018年1~9月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的增减情况基本与同期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相符,这也不太可能对上述应付款项数据的勾稽配比关系带来影响。

表3 采购相关主要财务数据(单位:万元)

2017年的采购也是如此,在考虑了长期资产增减与同期相关现金流量基本相符的情况之后,其含税采购总额156646.99万元在理论上应该得到与采购相关现金流量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支持。

2017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43048.07万元,再加上预付款项的减少金额941.94万元之后,相关现金流出只对采购形成43990.01万元的支持;而同期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34715.53万元和上一年年末相比,仅增加了11904.21万元。如此结果意味着,新增负债连同当期现金支出仅支持了55894.22万元的含税采购额,还有高达100752.78万元的含税采购额的支付情况并没有在财务报表上体现。

同样的分析方法还发现,2016年也出现68321.32万元的含税采购额在财务报表中没有相应数据支持的情况。

难道说,报告期内每年都有大额的含税采购是捏造出来的吗?再联系到上述对采购与存货成本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怀疑力度。

然而,让人感到“诡异”的是南亚新材在招股书用了短短一段话就似乎“消除”了大家对采购数据异常的怀疑:“报告期各期,公司收到票据并同时背书转让用于原材料采购款支付的金额为50486.76万元、67826.37万元、101506.79万元和75254.64万元。因此,使得各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远低于各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金额。”此外再无其他解释。

用票据背书对采购现金流量相差过大的解释,看起来“恰到好处”,但如此简单补充却是有些耐人寻味的,毕竟每年很多上市公司暴露出的财务问题中,虚拟票据背书往来的并不少见,而南亚新材是否也存在这种可能呢?对此疑问,是需要南亚新材给出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予以解惑的。

猜你喜欢
库存商品新材南亚
XF新材股份财务风险研究
不理性估值科创板或将遭受较大损失
《南亚》教学设计
空调销售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会计制度下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
浅谈跨境电商海外存货的会计管理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关于大连盛泽机械有限公司存货管理的调查报告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