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
“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强民富民国家方能兴盛。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利用自身社會服务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科学普及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本质属性使然,也是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布局的必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所作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职责所在,也是学院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浙江这一东部发达省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质的飞跃。首先,乡村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如路桥建设、水电供应、通讯工程等。其次,“知效一官”的基层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如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干部下乡等,也为义乌的乡村振兴提供了莫大的助力。再次,更为严谨科学的选举流程,如直选、公选等,让乡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健全。最后,互联网+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诸如枫桥镇电商、网格化管理、4G网全覆盖及2020将更进一步普及的5G等,包罗万象的网络服务让乡村建设有了借力的东风。国家兴盛带动乡村发展。然而,在一片勃勃生机之中,“失根危机”也逐步笼罩了乡村。
1.1 “精神失根”
曾几何时,乡村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然而,由于年轻人外流,乡村日益“空心化”,日益从人们的精神家园被边缘化为一片精神的沙漠。乡村精神的消弭伴随着乡村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亡,无论是传统的文化生活,还是依赖集体生产而出现的农村公共生活方式都在消逝。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关系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逐渐解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乡村不再,作为乡村人的精神生活无处皈依。
1.2 “生态失根”
乡村面积广、人口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义乌身处东部发达省份,乡村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生态失根”。一方面表现在乡村建设高同质化。所谓高同质化,就是大多数乡村建设布局雷同,未能凸显地域特色。大多乡村景观都是千村一律,千村一面,乡村景观中乡土特色缺乏的现象十分严重,没有了地方特色,没有了当地的故事,连历史文化、传承和体验感受不到。另一方面表现在缺少人文关怀,单纯的环境治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乡村群众对于乡村生态建设的需求。乡村建设与乡风建设未能紧密融合,也未能巧借地域、文化、产业、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当地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资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生态建设的意义不再单一,而是日趋丰富多元。
1.3 “人才失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大课题,乡村要发展,人才是根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要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留住人才非常关键。”然而农村的现状是大部分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家园。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差。老年人思想跟不上,年轻人又不愿返回家乡;走出去的都是“能人”,留下来的都缺少一技之长。优秀的人才保障了乡村发展的后劲,“人才失根”的问题不容小觑。义乌要想发展特色产业,不得不依赖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如果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产生了断层,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困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技术成为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化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失根危机”凸显出的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失根危机”一方面有悖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若放任其自流,“马太效应”日益显现,必将扩大城市与乡村的鸿沟。因而,乡村振兴必须着力解决“失根”问题,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三条路:第一条路针对“精神失根”,挖掘传统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第二条路围绕“生态失根”,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设计助力乡村绿色发展;第三条路弥合“人才失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电商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帮助村民提升劳动技能。
2.1 弘扬传统文化,挽救“精神失根”
传统文化、农耕文明浸透着乡村生活的规则、意义和价值,引领着乡民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塑造着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和秩序。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两个关键问题,提出改革发展的八项举措。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省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着力提质文化建设,结合农村现有文化风俗、基础设施,协助其优化管理体制,丰富乡民娱乐生活。在这一方面,义乌工商学院的教师们将战略精神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结合自身专业所长,为乡村建设作出自身的贡献。学院党员教师走进义亭镇缸窑村,展开党员创意志愿行活动,对缸窑村“青年之家”的布局规划提供了建议,对村内标示导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还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扩大至缸窑村,举办创意市集、环湖荧光夜跑、陶艺制作比赛等活动,丰富当地百姓业余文化生活。
乡土文化的复兴,不是单向度地怀旧复古。这是一种修复和回望,更是一次变革与新生。传统是它生存的土壤,现代是它发展的指向。在开放性的思维中,在与城市文化、域外文化的互学互鉴中,去充分激活乡土传统的文化精华,去积极探寻乡土文化的现代表达,去充分释放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今年夏天,我院师生克服了烈日暴晒、蚊虫叮咬、高空作业等种种苦难,充分发挥自身美术的特长,结合传统文化美德,为义务部分乡村绘制主题墙绘,该墙体绘画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家训家风、乡村记忆、村镇特色等元素纷纷“登”上了农村文化墙,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一道新风景。我们必须知道,中国乡村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通过共同的努力,乡土文化也必将迎来一个蓬勃的复兴阶段。
2.2 助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失根”
从2003年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主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到如今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不断深化农村环境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乡村从“环境美”迈向了“发展美”,从“形态美”迈向了“制度美”,从“风景美”迈向了“风尚美”。义乌工商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头羊效应”,以教育特色、创意研究助推乡村绿色发展。今年,我院组织举办义乌市“美丽庭院”创意设计大赛,对上溪镇上新塘村与沿华村农户庭院进行了创意美化设计。通过前期走访、实地测量,坚持“一院一景、人文美韵”的原则,本着“创新、环保、和美”的理念,结合村民需求,自主发挥创意,提交了9组庭院的方案设计。后期,上溪镇政府将对优秀方案进行项目实体化,并以“美丽庭院”为主题,推出了系列活动,发动广大农村家庭积极投身美丽庭院建设,继而把“院景”变成“村景”。通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重塑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园意境。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农信联社主办的“农信杯”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我院的“清平乐·春归矴步头”获得立项。为了做好该项目,义乌工商学院的师生们先后走访了谢氏民居、谢氏宗祠、文化礼堂、古窑洞、古牌坊等地,采访当地农民、商户以及村干部,多角度了解矴步头村现状及发展瓶颈。根据调研结果编制矴步头村规划文本,依托矴步头村现有资源,对村庄整体布局进行重塑,按照“景景联动、村景联动、古今联动”的思路,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寻求区域联动。不负矴步头村“雁齿矴步、广昌大厝”的美誉,助力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典范。乡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就要遵循发展规律,尊重农村习俗,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着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
2.3 培育特色产业人才,杜绝“人才失根”
職业教育是农民获得人力资本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当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支持体系,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乡村精英的基础工程,也是促进农民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必由之路。优秀人才是产业兴旺的需要,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重要手段。现阶段,虽然不少农村都有自己村级规划、有自己村的特色农产品项目规划,少部分村甚至设有“电商服务平台”。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多项目都未能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用,大多停留在资料盒里。未能真正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优秀人才来参与这些项目、引领这些项目。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我院加大技术人才的输送,对现有的乡村人员进行培训。面向我市乡民,开设了刺绣等系列传承非物质遗产课程,在做量的同时让技术人才带动产品做精,做出特色品牌。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增进了乡民乡村振兴的知识、理念,使他们能够精准掌握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特色;给予相应的管理知识,增强领导和管理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乡村管理者、地方特色产业的开拓者、创业的领头人。
人才结构的调整催生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既需要新技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又需要对市场动向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领导人才。电子商务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我院师生也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点——成立农村电商工作室,与种植户、行业协会负责人等进行业务对接,为本地农民销售农产品。以葡萄为例,通过线上微信与线下推广相结合,500箱葡萄几个小时内即被销售一空。我院师生为义乌本地乡村打开了特色销售渠道,搭借互联网平台,创新电商平台,走出特色的销售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乡民切实参与其中,通过我院师生身体力行的帮扶,掌握了农产品上网的核心技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实施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是根本。只有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强化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以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乡村各类人才,助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同时写入党章总则,这是史无前例的,是党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站在“四个意识”的高度,积极作为,创新施策。将培育人才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弥合三个“失根”。“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顺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义乌工商学院必将以真抓实干的毅力,好学笃行的精神,继往开来的气魄,办好教育,输送人才,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振高校社会服务,助力义乌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