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平 陈松 贾程秀男 李靓
翻开黑龙江省森林工业历史的篇章,一幕幕战天斗地、支援祖国的情景动人心魄;一件件脚踏深山、营林造绿的故事跃然纸上。
70年前,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在这里诞生!
今天,时代赋予黑龙江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在这里传承!
回望70年,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的大森林里回味这段不凡的历程。
——全国十根原木至少三根来自黑龙江
1948年的冬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小兴安岭深处,寒风如刀。伐木工人马永顺用双手把大树根部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紧地贴着树根采伐。他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吭,咬牙坚持。
这一年冬天,吃着高粱米、住着地窨子的马永顺,手工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个人的伐木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迎来新中国成立。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那时候,马永顺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曾获“全国劳模”等荣誉,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林区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担负着全国1/3到1/2的商品木材生产任务。
据《黑龙江森林》显示,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从1949年到1962年的13年间,黑龙江省共生产木材11067.3万立方米,消耗森林蓄积17725.2万立方米,采伐面积128.7万公顷。按照坊间流传最广的说法:“全国所用的十根原木,至少有三根来自黑龙江。”
“林业真是一个大事业,每年为国家创造这么多的财富,你们可得好好办哪!”1956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听取林业部党组汇报工作时说。很长一段时期,黑龙江省林业工作在全国始终名列前茅。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国家发展步伐的加快,黑龙江省快速开展林区建设,森林采伐力度和机械化、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据《黑龙江基本省情》记载:截至1992年,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产值达到42.19亿元,比1949年建国时的2.41亿元增长了17.5倍。至1994年,黑龙江省林区累计生产木材4.5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上调给国家的统配原木为4.3亿立方米,为全国同期商品材的48%。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黑龙江省林业的贡献进一步提档升级。“截至2014年,黑龙江森工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5.19亿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21%;上缴利税119亿元。”省森工集团在简介中如此表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黑龙江省为祖国贡献的木材,如果装入60吨标准火车皮,首尾相接,可以繞地球好几圈。同时,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起初人迹罕至、基础设施几近于零的原始林区,已经变成了风景秀美的城镇。
——从“三北防护林”到“天保工程”
1983年8月,38岁的孙海军调任伊春市双丰林业局福民经营所副所长,负责营林工作。已经在林业部门工作十余年的他,自到任的那天便下定决心:利用自己退休前的有限时光,一定要造起10万亩人工林!为此,他整天和职工一起往林子里钻,平均每年钻山爬岭的时间都达300天,经营所24万亩施业区内遍布他的足迹。
据统计,截至2001年,孙海军用整整17年时间带领职工营造起了11万亩、2000多万株人工林,使周围的几十座山头披上了“绿装”。期间,他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其实,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森林,不仅是孙海军这一代森工人的自我要求,更是国家赋予黑龙江省的重任。
2014年4月1日,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天然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森林砍伐的历史。
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此之前,由于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的“重生产、轻抚育”,黑龙江省早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土壤侵蚀加剧、湿地功能下降、森林蓄积功能弱化等。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森林生态功能退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数十年来,黑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和林业职工“一届接着一届干”营林造绿、培育森林,从未止步。
1949年至1957年,黑龙江省林业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治理日伪时期因侵略者掠夺木材而留下的荒山秃岭、残破林地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全省共植树造林4.53万公顷。1957年全省植树造林3.15万公顷。
1958年至1976年,遵照毛泽东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黑龙江省全面推进落实植树造林、抚育天然次生林和改造低产林,黑龙江省森林工业也走上了采育结合的轨道。据统计,1965年黑龙江省造林8.55万公顷,比1957年增加5.4万公顷。
1977年至1997年,黑龙江省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截至1987年,10年造林保存面积90.8万公顷,其中防护林占33.8%,用材林占28.7%。由于防护林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初见成效。198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12年绿化龙江大地的决定。随后,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黑龙江林区陷入了“两危”困局,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然而,英勇无畏的黑龙江人积极寻找新的出路。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以省森工总局为主要力量,黑龙江省展开了一场长达20年跨世纪的“治危兴林”工程。期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至2011年,第一期“天保工程”有效实施。大兴安岭林区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完成人工造林14.2万公顷、退耕还林4.2万公顷。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126.5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4亿立方米。
2012年至2016年,第二期“天保工程”迅速推进。据统计,2011至2015年,黑龙江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70.6万公顷。2016年完成造林面积7.8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黑龙江省累计造林保存面积4484.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695.82万亩,封山育林788.3万亩。”2018年7月 4日,黑龙江省林业厅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
回望传奇,伴随着历史的变革,曾经的“伐树英雄”马永顺也已经成为“孙海军们”的榜样。1988年6月,因植树造林成绩突出,马永顺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1999年,86岁高龄的马永顺又赢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据统计,马永顺带领家人义务植树总计5万余棵,超出了一生的伐木数量。因此,马永顺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1998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接见马永顺时说:“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
其实,追忆祖国蓬勃发展的70年,黑龙江省扮演的角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黑龙江省献出了数以万计的森林资源;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黑龙江省义无反顾地成了造林先锋。
——担当国家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如今,黑龙江省的大森林已经实现快速持续恢复性增长,森林总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数千万亩。大兴安岭林区已经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
然而,守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在肩,黑龙江省不容丝毫懈怠。
“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森林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现在转型就是要把他们保护下来,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伊春林区考察调研时这样说。
“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新时代、新担当,新起点、新征程。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坚定了黑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转型发展的信心。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事关生态安全大计,事关林区百姓福祉,事关振兴发展全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国有林区生态功能,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让林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中共黑龙江省委领导同志指出。
2018年6月30日,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召开。这标志着龙江森工改革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乘改革东风,靠勤劳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林区的龙江篇章。”在森工集团成立大会上,人们衷心希望新成立的龙江森工集团,高举生态建设旗帜,形成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体系,全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强做大森工集团,构建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的现代林业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近一年来,省森工集团坚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原则,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2019年1月,黑龙江省“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的内容再次引发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切实做好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国家重大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再完成造林117万亩。释放原生态优势,探索培育碳汇市场。”这样一句句沉甸甸的承诺,必将续写着黑龙江林区建设、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人们不会忘记:作为祖国北部边陲的生态屏障——黑龙江省的大森林如母亲般孕育着黑龙江、嫩江两大江河源头,庇护着“两大平原”亿亩耕地,在祖国的东北角铸就了一道“森林长城”,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守护着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