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的信仰与学术人生

2019-06-11 06:21吴才唤
党政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陈望道党日宣言

吴才唤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走近”并“认识”了陈望道先生。

对于党支部书记这个职务,我总是心生敬畏,又心存感激。敬畏的是支部书记不好当,感激的是如果投入足够的情感和精力的话,是能够从中学到很多“道道”的。如今,在“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的今天,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和载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尤其重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要达到教育党员、真正让理想信念“入脑入心”的目的,这决非易事。我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一个故事,即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水的故事。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次“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主题党日活动。

己所不欲,勿施他人。教育他人,必先教育自己。围绕这个主题,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具体经过,并了解了他作为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积极贡献的一生。陈望道先生终生坚持信仰,是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他把学术和信仰紧密结合、融信仰于学术创造之中。我们今天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学习他废寝忘食、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从事学术活动中始终坚持信仰,做“有信仰的学术”的精神。

学术是有信仰的,没有所谓

“纯粹”的学术。就正如“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样。学术和政治不分家,讲学术必须讲政治,党校更是这样。正如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说的那样,党校教师要用学术讲政治。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品透真理的味道,深谙信念的力量。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后,“真

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我们知道陈望道先生是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关于他的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在他留学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充分认清了当局嘴脸之后,受戴季陶、陈独秀的委托和邵力子的推荐,自1920年2月下旬开始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苦战”了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任务。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也要到当年的8月才成立。因此,虽然他已然零星接触到一些革命的思想火花,但翻译《共产党宣言》还基本上是自发自觉的,他基于朴素的虔诚和信念,出于一个学者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到后来,在陈望道先生接手《新青年》的编辑、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备中共一大召开、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等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稳定的热忱、崇高的自觉,就不能不说是共产主义信念的力量。由于被人污蔑而意气“脱党”,但他仍然表示,他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他的力量,并认为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

后来的事实也一再证明,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担任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的学校——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和代理校务主任时,不仅参加了1925年的“五卅”运动,还在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组织了行动委员会,与工人们一起并肩战斗;“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始终走在前列,参加发起旨在“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的中国著作者协会;“一·二八”事变后,他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并集会讨论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被选为秘书长;1934年针对国民党以文化围剿为目的而掀起的“文言复兴”“尊孔读经”逆流,他强烈反对,主张建立真正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联谊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在复旦大学任职期间,他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奋力保护进步学生;1948年秋天后,在国民党教育部策划将复旦大学迁往台湾之际,成立了应变委员会,挺身担任“要职”,努力做好护校工作,以迎接解放。

所有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他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践行了脱党不离党,不在党内而同样忧党兴党、为党工作的精神品质。后来,陈望道先生也曾经自我批评过自己“脱党”

的鲁莽之举,并表示要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愿望。基于信仰和理想的力量,他于1957年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些与我们当下强调的不仅要“组织

上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的党员教育理论一致,也是我们经常强调入党不在一时、而是终身入党的党性教育实践的生动教材。

陈望道先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严格的学术规范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在他的一生中,从事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和革命工作。同样,他在从事学术活动中,也将信念的力量融会贯通。陈望道先生是做学问的大家,学术成果丰硕。他不仅是旷世巨著《辞海》的总主编,而且撰写了

《漫谈“马氏文通”》《修辞学发凡》和《文法简论》等著作。《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是语言修辞学的集大成者。它是基于陈望道先生开设十年“修辞学”课程讲义之上经过不断修改编写而成的,在初版问世前曾有五个油印版本。初版后不断重印、再版,而每次重印、再版,他都要反复推敲,融入新的元素,加入新的内容,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这本著作以马列主义观点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修辞学的积极因素,确立出了一个中国式的、具有独立性格的修辞学新体系。1977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简论》的定稿工作,这是他的又一力作。可以想见,若不是信念的力量,是不能支撐他以非凡的毅力、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教书育人和语言学的一方田地里,精耕细作,用尽毕生的精力做一件事情。

陈望道先生,无论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民主人士,还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都是有信念、信仰的。而信仰的力量,对于成就先生的学术成绩和政治贡献都极其重要,我们今天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文以这样的方式向大师致敬,缅怀大师,体验信念的力量,这正是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初衷。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陈望道党日宣言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陈望道: 误把墨汁当红糖吃
陈望道与省立安徽大学
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
Father's Day
潮涌袭夜
柔软宣言
通过“三注重三促进”,从严从实抓好主题党日活动
鼓励党支部活用“处方权”
主题党日要突出“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