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芸
新修订的十九大党章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参加支部生活会,我们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员,这也是作为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加强内部管理、增强组织活力、保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载体,是党员‘政治生命的基本载体”,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具有政治性特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政治性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的关键一招。
“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全覆盖”的基本要求。加强
“两新”党组织建设,当然需要增强组织生活政治性,这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两新”党员,依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组织生活的思想性、严肃性、针对性,引导党员了解党的纲领、理想和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
“两新”党组织和党员中的新问题,提升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做合格的“政治人”。一些“两新”党组织在两级党组织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组织生活、党建教育的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立足“两新”党组织特点,加强政治学习
基层党组织的首要功能是政治功能,也就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思想引领作用,增强党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的政治影响力,引导他们自觉认同和拥护党的政治领导……”。“两新”党组织是深化发展、推动改革、促进和谐、巩固政权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政治功能,使党员了解党的政策主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主动承担宣传贯彻党的主张,“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的政治责任,把党的工作融入“两新”组织的发展全过程,强化“两新”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
1.开展“三会一课”,提升政治意识。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组织严格管理党员、教育党员的主要平台,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一些“两新”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内容上突出政治性,结合政治形势,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精神;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際,收听“给90后讲讲马克思”专题讲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参观“永立潮头——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讲讲改革者的奋斗故事;紧扣“进博先锋·党员行动”主题,学习进博会知识,签订先锋行动承诺书。从而使“两新”党员及时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联系实际,将组织生活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与实践中的创新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沟通、情感交流,主动为“两新”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要立足日常,将组织生活与妇女、工会、节日庆典等结合,与“两新”组织的日常管理和发展结合,与文化建设、人才培育等结合,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参与上突出主体性。“三会一课”既不由上级规定、支部书记拍脑袋决定,也不由“两新”党组织支委轮流坐庄,而是围绕关系“两新”组织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两新”组织、员工群众的利益问题等,通过听取意见、互动交流、头脑风暴、民主决策等方法,激发每一位党员的主体责任意识。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渗透到“两新”组织的管理运行中,做到党员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从而使“两新”党员在参与“三会一课”中明确政治方向,增强党员的第一身份意识,做到重要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
2.学习经典理论,提升政治素养。党章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党员必须履行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经典理论的义务,当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员的首要任务,关键是学深悟透用好,常学常新,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有的“两新”党组织依托社区党校资源学习经典理论。2015年底,徐汇区在上海率先架构了“2+13+X”的社区党校布局,构筑家门口的党校,努力打造“500米党建服务圈”。一些街镇充分发挥社区党校的政治引领、凝心聚力作用,深入挖掘区域资源,或与高校和专业智库建立共建合作关系,签订战略协议,或与一些“两新”组织共建培训工作坊,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开发适合“两新”党员的理论课程,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卷二卷学习体会”等经典理论课程,又有管理创新、经济文化、软件应用等实用技能课程,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家门口党校,做到教育资源全区域统筹、教育对象全区域覆盖。并采取“点单服务”——“送课上门”,供各基层党支部选择。区域内的“两新”党支部及联合党支部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组织“两新”党员点单选课,并在课后及时反馈信息。如漕河泾开发区内的一些“两新”党组织,鼓励党员积极参与虹梅庭春、秋季举办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即在活动地点在6小时内阅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指定的理论书籍,还要通过答题赢奖品、完成一份200字左右的读后感等环节分享学习体会,巩固学习成果。思想火花的碰撞、资深理论专家的指导,提升了参与者学习经典理论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
3.遵循党章党规,将政治性外化于行。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两新”党员也不例外,必须把学习党章党纪党规作为必修课。有的“两新”党组织结合规模小、党员流动性大、人员比较分散、难以集中等特点,按照“业余、小型、分散、灵活、有效”的原则,创新党史党章党纪党规学习形式,提高学习实效。如利用区域内的中共地下秘密电台旧址等红色、人文地标,结合党史知识设置挑战问题,在周六或周日开展“定向类”学习挑战赛,在行走中学习党史;通过“知识竞赛、网上竞猜、网上接龙”等形式学习,立足岗位亮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章党纪党规外化于行。
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两新”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1.培养党支部书记,强化政治担当。“两新”党支部书记是党的组织生活的“操盘手”,支部书记的政治担当与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政治性强弱、质量好坏有着直接关系。有的社区党委从源头上选优配强“两新”党支部书记,把讲政治、能力强、作风好的党员选拔为党支部书记,不定期开展“两新”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微型党课等活动。“两
新”党支部书记们通过专题培训、化整为零的网络学习,增强抓好组织生活质量的主责主业意识,掌握组织工作方法,勇于面对问题,想抓、会抓、敢抓、常抓支部组织生活。
2.建设指导员队伍,提升组织归属感。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都是具体的个体,党的工作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两新”专(兼)职党建指导员是凝聚“两新”党员的“稳定
器”。一些社区党委选用具有丰富经验、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建指导员,建立联系点制度。党建指导员深入“两新”组织,开展联系、指导、服务、协调等工作,如走访“两新”党员,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察觉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热情帮助,使他们时刻感受党组织的温暖,认识到
“有组织和没有组织的本质区别”,从而提升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强化宗旨意识。一是在单位开展传帮带。有的“两新”党组织针对党员埋头工作,政治引领作用薄弱、团结汇聚人心难等问题,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团结员工遵纪守法,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在传帮带中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克服困难,促进“两新”组织发展。二是在社区发挥专业特长。有的街镇党建服务中心运作“社区伙伴计划”,联合“企业—居民区—社会组织”组成公益小组,围绕为老服务、关爱未成年人、环保倡导、文明志愿、和谐邻里等领域,孵化培育系列“社区伙伴”项目,通过“菜单式分类、协商式认领”,鼓励“两新”组织认领社区服务项目。“两新”党组织或结合需要认领清单项目,或自主推出特色服务项目,鼓励党员和员工发挥专业特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满足“两新”党员的社会性需求,也将组织生活的政治性融入其中,强化了党员的宗旨意识。
三、构建基本制度框架,形成组织生活保障机制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详细阐述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明确规定,即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请示报告制度以及主题党日制度等。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一些地方或部门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基础上,创新运行机制,提高“两新”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行动自觉。
1.建立分类管理责任制。即依托街道区域化党建平台,打破党组织隶属和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困境,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区域单位专业特色建立健康服务、科教文化、文明联盟等党建专委会,制定党建责任制度、志愿服务制度等共建章程。并推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等三张“服务清单”,完善“双向认领”服务机制,盘活场地、经费、人才等资源,推动“两新”党组织切实将党建责任和社会责任扛在肩上,实现优势资源的互通共享,形成党组织之间支部联建、活动联办、先进联创的党建新格局。
2.探索积分激励机制。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分类为基础,量化为依据,加分和扣分相结合,并以半年为周期累计得分,建立“两新”党员组织生活动态管理数据库,提升参与组织生活的内生动力。制定并公布年度“两新”党员组织生活任务清单和年度积分激励规则,表彰、奖励认真参与组织生活的党员,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席组织生活的党员必须请示报告,教育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让组织生活真正成为党员交流思想、参与决策、集思广益的重要载体。
3.健全交流机制。依托街镇党建服务中心,举办跨界交流活动。或根据地缘相近原则,将“两新”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分成若干个网格块区共建结对,定期交流、联手互动。或根据行业相近、产业相关原则,组织“两新”组织党支部和技术骨干的互访,学习交流经营理念及党建工作,进行党支部联组学习、党员联谊、党群联谊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活动共办,构建党建与业务的互帮互学互促共同体。或开展优秀组织生活案例评选,表彰先进支部和优秀案例,以点带面,促进
“两新”党组织生活的创新。
四、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提升党组织活力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坚守党组织内部生活规则,对方式方法加以创新,提升党的组织生活活力”。 “两新”党组织一般缺乏自主开展党建活动的资源基础,一些街镇党工委针对“两新”党组织缺乏党建资源的实际,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区域资源,以党建服务中心、青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服务载体,“紧扣党员实际,紧扣突出问题,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开展系列具有规模效应的区域性、开放式组织生活,吸引包括
“两新”党组织在内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
1.设计专业化。结合“两新”党员特点、结合区域特色,结合党员日益增长的社会公益、技能提高、人文关怀等实际需求,设计组织生活,在设计之初就通过党史党建、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传媒学等专业理论和方法的介入运作,寻找提高党员素质与凝聚职工群众、促进“两新”组织发展的融合点来设计组织生活,把党的理论最新成果和富有時代特点的内容纳入组织生活,将社会中的倾向性、思想上的苗头性问题、党员们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普遍性问题作为组织生活的议题,提升参与者的感受度和组织生活的影响力。
2.形式多元化。组织生活的形式兼顾“两新”党员的特点,强调严肃性与活泼性结合,既有实体的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也有虚拟的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任意时间的异地互动。既有内部的政治学习,也有红色基地的现场教育、社区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既有政治性,也有趣味性;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既讲战斗性,又讲艺术性。通过跨区域、跨组织、跨行业的组织生活,有效提升组织生活的政治性、辐射度。
五、引入“互联网+”理念,拓宽组织生活新空间
1.搭建互联网党建平台。使之成为党的组织生活的区域互动、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活动成果展示的平台,推进社区党建与楼宇、商圈、楼组党建四级信息网络资源、需求之间的互联互通,也为结对共建的居民区党员提供共享活动的机会,实现“党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如成立互联网协会党委,统一管理互联网企业党组织,将行业管理与“两新”党建有机融合。
2.创新“两新”党员教育管理方法。或借助“终端平台”,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上用微信、App等工具,建立党员学习交流平台。或打破时空局限,利用单位的视频会议设施,召开专题组织生活视频会,实现“流动党员”组织生活的即时性、互动性、同步性。或成立“网络党支部”,党员在网上“键对键”缴党费,过组织生活,参加党的活动,实现对“两新”党员的即时管理。
3.构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有的针对不同载体和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表现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党员群众思想理论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和丰富“两新”党建的工作内涵,如开展“微党课”等。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方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