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支康 梁胜朝 白宇川
〔摘要〕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统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梓潼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梓潼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外出就业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对家乡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也越来越低,爱农村、懂农业的职业农民越来越少。为此,本文提出加快户籍、土地及公共服务等制度改革,挖掘和培育乡村人才,以及吸收引进“新乡贤”等,以期为不同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人力资源;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1-0089-05
一、引言
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多年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涌现了一批如成都蒲江明月村、温江幸福村,绵阳梓潼金宝村等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美丽新村。但是就全省范围来看,许多乡村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甚至在逐步衰落凋敝。党的十九大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转移就业,候鸟般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广大乡村衰败凋敝、空心化、空壳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等五个方面作出系列部署,其目的正是要努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广大乡村地区如何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值得深入调查、研究和思考。本文以梓潼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县域内大新乡、仁和镇、宝石乡等11个乡(镇)的农村群众尤其是乡镇村社干部等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深度访谈调查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力图为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才问题提供一定借鉴。
二、梓潼县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梓潼县概况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443.9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017年全县总人口37.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93亿元。同时,梓潼县也属典型的丘区农业县,资源禀赋薄弱,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2元,其中,以县内务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3119元,占比44.6%,增长10.7%;以县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1219元,占比17.4%,增长9.4%,务工收入在收入结构中占比高达6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梓潼调查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2.梓潼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本次共调查了梓潼县11个乡(镇)的131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共计发放问卷15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走访座谈100余人次,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包括外出务工和留守劳动力的数量、年龄、学历、性别、技能培训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1)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本次调查涉及的农村户籍人口总数为171639人,其中,60岁以上49559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28.87%,远高于全国16.70%的平均水平;60岁以上人口中仍在外务工的人员数量11877人,占6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23.96%;16~60周岁劳动力人口数114217人,外出务工人数57135人,占比50.02%。数据表明,梓潼县农村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这一方面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与广大年轻一代“努力”逃离农村,以及当前户籍政策有关。
(2)农村留守劳动力学历不高、年龄偏大、技能不足。数据显示:留守农村16~60岁人口总数为57028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34343人,占比高达60.22%;未经过任何技能培训的37274人,占比高达65.36%。另外,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16~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仅24.05%,且这部分人群基本上都是因为家中有失能老人或严重病人需要护理,或者因小孩读书无人照顾而无法抽身离家外出,其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土地收益或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收入。
(3)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三次产业分布均衡。数据显示:在5713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655人,占27.40%;从事第二产业的21673人,占37.93%;从事第三产业的19807人,占34.67%。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梓潼县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当滞后,严重缺乏就业岗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梓潼县需要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让村民能顺利实现就近就业。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梓潼县农村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1.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失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过程中,广大农村越来越衰落,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对家乡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也越来越低,务农心态、择业倾向均发生很大变化,不再喜欢干农活,千方百计地想要外出,更期待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外出务工期间,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心程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没有兴趣去改变农村落后的状況。在人生未来规划方面,大多数被访者都明确表示想在城市安家立业,几乎没有人表示近期会回到农村务农。
2.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空心化严重
梓潼县县城以西地势相对较为平缓,受益于武都引水工程,大部分地区水利条件较好,且商业资本渗透进入较多。尽管农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早,水稻制种、蜜柚、辣椒、药材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基础牢固、效益好,但产业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仍然非常缺乏,部分技术人员来自外地。县城以东以深丘地貌为主,土地条块较小,水利条件较差,商业资本进入极少,土地流转困难,仍然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新型农业机械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种植成本高,农业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更多,全县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3.乡村的发展对人才吸引力不强
被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农业产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缺少有影响和辐射力的大产业、大项目,人才吸引进不来、留不下。农村基层干部待遇普遍偏低,而工作要求却越来越高,使得一些村社干部工作缺乏积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果不提前做好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谋划,积极引进培养一支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并懂农村、懂农业的人才队伍,那么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将成为空谈。
四、挖掘和培育乡村人力资源对策和思路
1.创新体制机制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通过不断改革探索,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已经逐步享有与城市居民的同等权利,也应该逐步探索让有意愿回到乡村居住的城市人口也应享有与村民的同等权利。过去农村户籍能顺利转为城市居民户籍,而城市非农户籍却严格限制转为农村户籍,虽然极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却严重影响农村发展所需人力资源要素的流入。应积极探索取消户籍“非转农”限制,在不影响农村居民权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允许城市非农户口落户乡村,让有意在农村创业发展的城市居民在农村生产生活权益得到保障,对于持续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进人才和资本流向农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实行“三权分置”,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对于吸引到乡村的人才来说,农村土地制度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1〕应在严守耕地红线,在严格用途、规划管制的前提下,扩大农村土地尤其是村民宅基地的流转范围和流转权利。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吸引一些城市人口到乡村购房居住,这些人回到乡村居住,可以带去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科技普及、文化教育、民事调解等方面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资源,也有利于化解城市人口膨胀和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问题,〔1〕还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活力,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
(3)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目前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较大差距,各地应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积极制定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同等条件的基础设施和同等水平的社会保障,解除参与乡村振兴这部分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城市的企业家、教师、科研技术人员以及城市居民等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1〕
2.注重教育培训
乡村振兴中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培养尤为关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也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应积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还应加强涉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应充分整合各地职业技术院校、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农民夜校、行业协会、专合组织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着力吸纳引进
努力筑巢引凤,让乡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政府应该加大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农村适当倾斜力度,让广大心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到农村寻求发展。一是坚持以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为原则,拓宽引才渠道,灵活引才方式,加大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农村亟需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二是打好“感情牌”,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大力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业,发挥“头雁”示范引领作用,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三是探索在自愿前提下新时期大学生返乡创业机制,积极引导大学,尤其是县域内农村籍贯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4.强化激励保障
积极构建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乡村地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仍然较弱,尽管有一部分愿意抓住机遇去乡村创新创业,但更多的人才需要通过宣传和一定的激励措施才会去乡村发展。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单靠市场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应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服务乡村人才的晋升、待遇激励等制度建设,形成激励机制,还应重视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乡村创业者提供好要素保障。
5.加强对外交流
在着力吸纳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着力加强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的对外交流培养,在请进来的同时多走出去,实地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当地的农业人才到东中部现代农业发达的地区学习取经,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还应积极吸引外地优秀农业企业和人才到本地投资,发挥人才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李 静.强化人才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EB/OL].(2018-02-11).http://ex.cssn.cn/jjx/jjx-gd/201802/t20180211-3848660.shtml.
(責任编辑 肖华堂 廖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