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我国对外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

2019-06-11 06:46史彦泽
奋斗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产率经贸要素

史彦泽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其中,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以往不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部署,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将从以往简单地引进和输出商品或生产要素向更高层次的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一新论断的提出,既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历史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有选择性地利用外部先进制度冲击我国相对落后制度、淘汰落后制度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开放曾为我国带来了市场机制、促进了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更加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企业用工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机制、负面清单制度等都与对外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广泛地引进先进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改造,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才得以发挥,并加速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广泛引进国际先进制度,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红利。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意义绝非仅仅带来优质商品和外商投资,更本质的是制度型开放以及制度引进后对原有制度的冲击和革新,这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重速度、轻质量,重投入、轻效率,重增长、轻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国经济正面临着深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而这些变革背后最有效的保障还是制度的变革。更加先进的制度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創新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从传统动力转向以创新为主的新动力则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创新行为才有可能发生;只有具备了能实现创新价值的制度,创新动力才会被创新主体释放出来。通过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国际标准等制度将会极大地激发我国的创新能力,激励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行为,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最终实现依靠创新带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依靠外部制度的引进呢?是否可以完全依靠自身制度设计来解决激发创新活力的问题?一方面,依靠自身制度设计来推动制度变迁,往往将承担巨大的成本,在已存在合理有效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制度引进并加以改造可以有效地降低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自身制度设计往往较为耗时,这就很可能延误了实践的最好时机。我们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例,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被视为创新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2014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是美国的40%左右,如果2035年要达到美国的65%左右,就需要每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比美国高出近两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和十分紧迫的任务。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有效制度安排。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业已成型的国际先进制度,对于此类情况,我们就应该大胆地使用“拿来主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度型开放,就是希望借助这一全新开放方式,依托那些能够不断激励创新的先进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因素能够得到有效释放,加速形成以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因此,积极推进我国对外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必然对我国激励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产生深远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制度型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什么是新形势?有哪些新特点呢?这主要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积淀,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等等。对外开放也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局面,对外经贸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表现出全新的面貌。另一方面,长期依靠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我国对外出口的价格优势已经丧失,因经济体量的增大导致全球配置要素的难度逐步加大,长期经贸失衡导致经贸摩擦也越来越多。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开放至少还将面临两大不确定性:第一,从全球供应链的情况来看,美国制造业回归对跨国公司投资意向将产生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原有整体布局的预期发展方向已经被扰乱,我国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位置;第二,从全球经贸主要规则来看,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规则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态势已十分明显,全球各国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强,这也必然会给国际投资带来不利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所强调的,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没任何时期比现在更接近,也没有任何时期遇到现在这么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无论是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来看,还是从我们当今面对的不确定性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形势和特点,而这种“前所未有”也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就要有新的路径选择。积极推进我国制度型开放无疑是为我国新阶段的对外开放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十分有必要通过制度型开放推进我国标准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首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当前,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的变革中,标准之争已经成为必然,并日益进入白热化阶段。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有权将自己的先进标准输送到世界,也有权在新一轮的标准之争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相关产业抢占产业标准制定高地,将中国标准嵌入到新的全球供应链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占据全球供应链的有利位置,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新的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经贸规则变化中,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的规则制定话语权。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将加快我国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制定的步伐,有益于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多边体制,有益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经贸规则,更有益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贸新规则的形成贡献中国智慧。这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以往我们依靠廉价优质的“中国制造”来为世界经济做出中国贡献,今天我们则要用更加先进的标准和规则来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2018年是中国经济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仍需时刻提醒自己:开放带来进步,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更加果敢、自信、积极的态度推进我国对外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以此来开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境界。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杜金莹

猜你喜欢
生产率经贸要素
教育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增长陷阱”的跨越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Поезд Харбин-Россия стимулирует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в провинции Хэйлунцзян哈俄班列拉动黑龙江中俄贸易增量
An Analysis of A Clash of Cultures at Alabama Factory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数学(经贸类)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