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忠
[摘 要]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同时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促进经济提升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在保证人才质量、推动毕业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师的课堂效率也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学质量。因此,主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现状,并详细讲解“一中心,三融合”的概念,最终探究一些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160-02
“一中心,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的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深刻地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缺陷,这些问题都间接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策略的创新与研究,以专业素养为中心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的融合,促进教师与导师的融合,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现状
随着《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各个高校开始全面推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任务。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较为功利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求最终的教学成果。很显然,这种速成式的教育活动严重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融入高职教育体系,因此,会使学生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往往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教学也只是侧重创业技巧和理论的讲解。除此之外,创教融合教材与课程开发进度落后,专业教师的创业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中心”即是以专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充分强调专业理论在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业平台中的发挥的作用与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要时刻围绕教学专业领域的范围来开展。“三融合”即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的有效融合,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的充分结合以及教师、导师之间的密切配合等。
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融合需要教师将原来具有的课程体系内容与技能目标要求合理地融入一系列的创业训练项目之中,科学地将课程体系转化成为创业项目体系,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充足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可以重建以工作过程和季节时序为基础的创新性课程体系。专业教师与导师的密切配合就是需要将他们的身份作用充分的利用起来,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来,在调动师生互动氛围的同时提高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充分融合就是通过建设相应的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提高教学实训基地的实用性和教学的时效性。
三、推进“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措施
(一)创新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学校所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区别于别的学术型的教育特点,普通的学术型教育类院校都是将学科建设作为教学重点,而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则是专业课程的构造与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成立由校企联合构建的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协商以及探讨中直接指导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委员会也要定期地探讨专业课程建设的规划思路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符合社会、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组织建立以特色专业为主要发展对象,相关的专业作为辅助发展的教学布局。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以当地的优势专业建设为中心,打造具有权威效应的专业群。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加强对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备的投资与开发,强化专业课程设置的集中性,充分体现专业群的作用和优势,逐渐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和建设的深入改革与发展。
最终,高职院校要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基本点,促进专业的全面发展。因为专业课程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领军专业,还是一个能够反映当下教育价值观念的课程教育体系。由于没有课程的专业建设是不存在的,所以建设专业内容的落脚点就是课程的完善与发展,专业建设要时刻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体系建设。
(二)促進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实训基地可以促进课堂内容与实际岗位应用的协调统一,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高职教育办学的目标和要求,侧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体系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着重建设校内、校外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实训项目的开发,联合企业共同研发适合学生的发展的实训教材,一起制定、完善实训教学管理的制度以及岗位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等,尽最大努力建设能够呈现出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或者工艺流程的实训基地设备,建设充分满足课程内外实训、学生职业发展技能培训以及职业岗位产学研高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尽早建成完善的考核体系鉴定基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管理时效性
教师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引导者和实践者,高职院校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就需要培养一支具备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近些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提出了“三师”的素质要求,意义就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适当引进企业相关的先进技术人才,在传统的“双师”教师素质基础上,转变教师的身份,让教师成为“创业型导师”,切实实现“教师与导师之间的融合”。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对教师在课时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合理地给予一些奖励,提高专业教师的创业参与性。
1.高职院校要强化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完善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高职院校可以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聘请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素养的专家及教师来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为其提供必要的师范教育机会。学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经济、教育发展的原则,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积极促进完善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这些可以作为学院教师资源共享的支撑材料。
2.高职院校还可以创设管理机制灵活的兼职性教师团队,利用当地具有发展优势的技术和人才,结合教学目标原则来组建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良好的兼职教师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选派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实训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且由相关的基地组织来实施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和管理,组织教师去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规范程度和教学综合能力。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培养管理
在完善管理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要亲自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有利于促进“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模式,并且制定相关的教育性文件,将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考察、师资队伍的完善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轨道中来,使管理制度更加严谨,管理模式更加规范,打造规范管理的长效体制。
高职院校应深入贯彻“一中心,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建立能够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完善监控课程的管理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策略,研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一体化的学生培养平台以及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职业鉴定等平台,提高高职院校技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普遍来说,与其他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方面相比,高职院校都相对落后一些,高职学生也被认定为低别人一等,这樣自然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一个和谐健康、蓬勃向上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党政机构要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学院的教师职工、干部也要达到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高度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学校发展的自身条件建设课程体系,最终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转型。只有学校上下同心协力,才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12-13.
[2]万健.以“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创新涉农高职校内基地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6(20):23-24.
[3]刘维利,张伯俊.中职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5):12-14.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