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祥
[摘 要]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中职校一个较热门的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汽修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六个维度对当前漳州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130-02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大力提倡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又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因此,在这两种大好形势的结合下,漳州许多中职学校都设置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但在建设和发展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制约汽修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下面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六个维度对当前漳州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漳州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偏低,技能培养的实用性不够;(2)师资严重短缺,实力欠缺,教师发展的“后劲”不足;(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质量评价单一;(4)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严重滞后;(5)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受到了影响;(6)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出现这些问题有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从实际出发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课程体系建设
规范课程设置,实施关键能力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现行的课程安排中,许多学校受普教的影响,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全面性,安排了很大比例的文化课,几乎每个学期文化课的比例都占到1/3以上,且文化课的授课内容与形式基本上与职业教育脱节,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作用。学生在校也就两年时间,扣除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专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培养更是受到限制。且大部分中职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选择职业学校学习某一专业,更多希望的是学到有用的技能,为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做准备,而不是重蹈初中的覆辙,继续在他们不擅长的文化知识领域浪费青春。他们需要的文化知识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补充学习。因此,具体解决措施有:
1.缩减文化课比例。鉴于学生多数对数学不感兴趣,上完两年的数学课,无一对数学知识有深刻印象,建议不安排数学这门课程;语文课程安排一学年,每周两节课,且授课内容要注重与职业教育联系,让学生学会写申请书、请假条等实用文体;不安排基础英语课程,但要安排专业英语课程,安排一学年,每周两节课,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和日常口语交际;计算机基础安排一学期,每周两节课,让学生学会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职业规划、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人生与哲学各安排一学期,每周两节课;体育课每学期都安排,每周两节课。
2.学校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设置图书馆、图片展、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补充专业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提高生活常识。组织跑操、运动会、技能巡展,让学生得到身体与技能的锻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增加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训课程的学习时间,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
规范师资培养,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增强专业教师的发展实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前现状是漳州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确实相对欠缺,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措施:
1.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让他们参加国家级、省级等骨干教师培训,定期下企业参观学习,实现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第一步。
2.引进企业一些技术人员、培训师等人员到学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聘请他们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了解企业最新发展状况以及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相应的技能。
三、教学模式改革
规范教学改革,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据调查,漳州多数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和实训分开,且理论教学课时多于实训教学课时。又因为中职学生多数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理解能力不强、理论学习效果差、实训动手机会少,有时一个实训项目要一个月以上,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评价学生真正的掌握水平,教学效率十分低下。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实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当然也要注重整车教学,而不仅仅是零部件教学。例如,发动机模块,可以从两大机构、五大系统来设置项目模块,再结合实车进行教学;电气设备可以从电源系、起动系、空调系等来设置项目模块,最后在把这些系统置于整车中,结合企业或维修厂最常见的维修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维修知识与技能。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员与学员的分配、器材的准备等,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个教室配备2名教师,20个学生,1~2名学生配一套器材,进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企业考核员工的标准制定评价表。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学生、本人三方面进行评价,因材施教,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校本教材建設
校本教材建设规范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专业特色形成。调研过程中,发现整个漳州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材都是购买的,而不是用自己制定的校本教材,且购买的教材大多注重枯燥过时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每个学校所拥有的实训器材不配套,造成理论和实训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职业教育是为地方培养相关的技能人才,理应与本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以地方企业为引导,以学校基础设施为内容,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可以避免因为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材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五、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化,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实训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汽修人才服务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至关重要。在整个漳州地区,只有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的汽修实训基地是比较符合规范化建设的,但用于教學的过程还可以进行以下完善:
1.将实训车间打造成4S店模式,实行7S管理,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素养等,实现零距离就业。
2.及时引入企业发展模式和最新技术到实训基地,建设符合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
六、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规范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双向需要。至今,整个漳州地区中职汽修专业还没完全做到与企业真正合作,学生第三年的实习单位和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也是通过学生自己应聘上岗的,没有订单式的就业,也没有企业与学校合作,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这样造成学校和企业脱节,学生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从零开始,企业还要重新培训他们,对企业来讲也是一种负担。又因为企业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实行校企合作时,如果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培养学生,企业是不太愿意的。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企业一定的补助,支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学生了解自己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企业根据自己发展需要,与学校签订合同,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节省招聘与培养员工的成本,还可以招到素质更高的员工。
以上是漳州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调研结果总结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相关解决措施仅是个人的一些见解。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方面的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汽修人才,为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昝强.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8(10).
[2]江国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探讨[J].林区教学,2009(8).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