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学意识向教育意识转变的思考

2019-06-11 11:17李霞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识教育教师

李霞

[摘 要] 正确的教育意识能使教育行为具有方向性、自觉性、计划性和预见性,符合客观实际,对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教育意识则会阻碍教育的发展。

[关 键 词] 教学意识;教育意识;转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124-02

2018年9月10日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再次为我们强调教育的目的及教师的使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解决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匹配的矛盾,教师就要探索有教育意识的教育。教学意识向教育意识的转变是本文要讨论和探索的主题。

一、教学意识的内涵

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怎样教,明确表达的教学意识对教学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教学目标看

从教学目标出发,关注教学结果,重视考试的分数,努力把可能应试需要的内容教给学生,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并且将学生当成了容纳技能和分数的“容器”,试图将学生塑造成流水线上合格的“产品”,忽略了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培养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有情感,会生活有温度的人。

(二)从课程角度看

宋代朱熹在《朱于全书·论学》中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诠释了“课程”的原始含义:学习的范围与进程。教哪些内容,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内容,即“教什么”。教师教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发展本学科所要求的相应能力,但这只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体现,把教育工作局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范围内,甚至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成绩。从课程角度看,必须要将本学科放在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建设的总框架中,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多方面实现课程建设。

(三)从教学行为看

教师认为教得越多越好,而不是越恰当越好。注重的是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忽略了学生对该授课内容有没有兴趣或有没有学到什么,再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就要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发现,创造,最终形成结论。

(四)从教学效果看

教学效果评价中侧重教学的外在结果和近期利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的次数和学生的卷面成绩,是具体的、量化的,而忽略了课程的内在价值,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培养。

(五)从教学技术看

我们习惯侧重教学技术,而忽略了教学的意义。传统教学中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现代课堂我们将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搬入课堂,这些教学技术的应用对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较传统教学有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学生在情感、品德、审美方面的体验,学生无法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教师人格的魅力、情感、思想的熏陶。教育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完善人格,培养积极乐观的思想基础,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多关注实践中教学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构建和对学习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生命感受,那教学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东西。

从教学意识所体现的几个方面分析,要让教育核心价值回归本质,就要聆听时代的声音,聆听受教育者鲜活的生命在成长历程中需要怎样的教育。很显然,不是一个个分数,不是一本本证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教育意识,在实践工作中思考从惯性的教学意识向教育意识转变就是极为必要的。

二、教育意识的内涵

教育意识是指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亦即人对教育存在的认识。如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人才规格,办学质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教育、教学的原则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正确的教育意识能使教育行为具有方向性、自觉性、计划性和预见性,符合客观实际,对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教育意识则会阻碍教育的发展。

(一)主动的意识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少关注教师教学中的主动性,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恰恰是教学意识向教育意识转变的前提。以明确的工作目标为导向,教师自身的专业兴趣为动力,良好的人文环境及同事、领导甚至社会的认可都将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动地建立教育意识。比如,教师在医护生解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奥妙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健康人体的形态美;在临床课教学中从发病因素引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心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教育的因素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如教育时间、教育场所、内容形式,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去思考、去实施教育意愿和行为,就具备了主动的教育意识。

(二)目標的意识

教育意识是多样的、开放的,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是每个生命历经成长,个性得到发展,实现自我,获得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朝着教育的目标,主动地去观察教育的对象,精心设计“教育方案”,才能实现有目标的教育意识。

(三)主体的意识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作用,而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教育需要管理,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教师发号了施令,被管理的学生不管是“心服口服”还是“口服心不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管理改变的是表象,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教育就是要解决个体内在的问题。甚至有时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学生:跟早读,跟三操,自习课趴教室后窗……差点就成了“陪读”甚至“管教”,“管理”演变成了“看管”。同行有句话“皇帝不急,太监急”,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急起来呢?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强调主体意识,把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四)过程的意识

教育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看到学生受教育后行为的变化,更应注重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内化甚至升华,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经验的总结,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

(五)方法的意识

教育意识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实施,美好的愿望,真诚的情感,恰当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结果。如许多学生对辣条“情有独钟”,但都知道这种小食品对身体有害,可他们却乐“吃”不疲,如果简单地强制要求学生不许吃,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不能大方吃,就在老师看不见的时候吃。而如果通过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小作坊满地污水、蝇虫飞舞、加工者污渍斑斑的围裙……他们还吃吗?所以,有意识地选择教育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主动教育的意愿,要目标明确地去实施,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我们的教育如泰戈尔所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合格的人,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具有“教育意识”的教师,做个有心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学[M].第9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意识教育教师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消防意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