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中职机电类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加以研究,提出以“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从而学到知识”的核心教学理念改造教材,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状态的解决方法,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后总结形成了抓住 “一变身、二平台、三地点、四要素、多评价”要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型,可以在职业院校复制推广。
[关 键 词] 中职;工科课堂;知识任务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2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传统学校教育逐渐丧失吸引力,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来源不一,理论学习困难;有企业真实生产经历的专任教师太少,无统一教学标准,不易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学生缺乏个人职业规划和体验,学习动力不足,种种弊端造成实践较多的工科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困难。
针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在校生以及毕业学生问卷调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因此提出围绕以“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从而学到知识”的核心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及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地点),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并抓住过程中的“一二三四多”要素的知识任务化解决方案,即“一变身、二平台、三场所、四要素、多评价”,(见图1)。
一、改编教材使学生学习更容易
“一变身”即把知识的学习转变成一个真实或虚拟工作任务进行完成,如教学课题“子程序”的学习被设计变为“百花糕模具的加工”任务,这建立在对教材进行改革的基础上。
(一)教材的含义
教师要教什么?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材有很大关系,教材的改革是搞好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授内容的一个载体,它与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一起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一关键因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材的含义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用书的概念上,而是课本教材、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等的统称。教师要将所有的教材统一配置,尽最大可能为教学所用。
(二)改造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成果教材《数控机床维护常识》对课题如何改变作出了示范,例如,教学课题“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被设计为安装数控机床、调试数控机床、验收数控机床三个工作任务,并提出相应活动设计和场景建议(如下表)。
二、改变教法使学生学习变有趣
(一)改变教学理念,理解知识任务化的内涵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这里特指职业学校教学用书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属于间接知识;任务特指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知识任务化”就是要把课本上罗列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能够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后续的教学活动逐渐内化为知识。这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是最适合的学习方法,也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
教师不再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而是考虑学生通过做什么从而学到什么。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已有的教学资源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根据制订的教学目标开发教材,并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工作任务化
课程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学习内容就是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工作任务分解为理论和实践,分别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为:教师设问引入课题(课本知识变为工作任务)→学生自学探究基础知识→教师引导讨论,攻克相关学习重点(教师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制订实践计划(校内基地或校外基地)→学生完成预定任务(学生做)→教师纠错并提示→学生分组汇报演示实践经过→开展评价(师评、学生互评等),教师在全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行动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和隐性知识,通过此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和思考。
(三)打造适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环境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标配,上图2是基于数字化工厂条件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型。
1.“二平台”即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PC+移动端两种网络教学平台,并准备自测题、微课、动画、视频等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备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移动交流学习、课后多方评价使用。
2.“三地点”即理实一体化学习的地点,包括三个场所:(1)集体所在的教室:班级教室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日常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基础素养形成的重要空间,在这里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很多隐性知识。(2)网络虚拟空间:创建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根据学习者学习全过程知识点的需要,自由组合要使用的活动模块,提供给学生一个纯粹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学习效果的评价,促进学习者的进步。 (3)数字化工厂。依据SECI知识创新模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者可以在特定的场所和条件下相互转换。我校建有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内部的三个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讨论区”“PLM体验中心”“加工设备区”,分别对应利于将隐性知识转变为单一显性知识的互动场所,方便单一显性知识汇总组合形成的系统场所,内部升华的实践场所。
(四)抓住开展教学的四个要素
“四要素”即抓住入学、课前、课中、课后四阶段的教学重心。
1.重视入学教育,新生入学后应配备专业扎实、师德高尚的班主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及时引导,尽快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是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基础。
2.课堂教学注意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课前注重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预习并检测成效;课中利用数字化工厂内部的三个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讨论区”“PLM体验中心”“加工设备区”进行理论知识混合学习,工厂流程工作仿真协同,机电一体化设备区域实践操作;课后通过讲评课活动或者平台专业能力提升任务,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
(五)改革评价方式
“多评价”即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对学生进行多次、多元的评价。如在数控加工案例中连线行业专家、产品任务发布的终端用户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工艺性、实用性、过程性即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的多元综合评价。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其综合素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师的改变,让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发生改变。把固定的课堂学习变成学生有目的的探究活动,每一个学习课题就是实际的工作任务,学习以及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管理式学习的过程,做就是学,学就是做,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湘屏.数控机床维护常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窦湘屏.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國信息技术教育,2017(1).
[3]窦湘屏.实例解读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数控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4(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