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晨股份光鲜外衣背后的财务疑云

2019-06-11 11:51王宗耀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天安存货营业

王宗耀

作为科创板9家首批受理企业之一的晶晨股份,相较其他几家公司不论是在营业收入规模方面,还是净利润增长方面都有不小的优势,因此,不仅研究机构对该公司的点评明显优于其他受理公司,就连与之沾光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在二级市场受投资人追捧,如在首批受理名单公布次日,与晶晨股份大股东TCL王牌相关的股票TCL集团便报以涨停,与另一大股东创维投资相关的创维数码同样报以涨停。

作为一家以多媒体智能终端SoC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的公司,晶晨股份主要产品系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系统级芯片,属于专用集成电路,其研发的芯片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机顶盒芯片、智能电视芯片、AI音视频系统终端芯片和其他。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出现了井喷,2017 年数量已达1380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比较激烈。目前市场智能机顶盒芯片的主要厂家有联发科、海思半导体等公司,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则晶晨股份紧随海思半导体之后,占据行业前列,2018年该公司在IPTV/OTT机顶盒芯片采用方案中以32.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

股权转让中的疑点 有人甘当“冤大头”

招股书披露,晶晨股份最早为外商独资企业,是由晶晨CA于2003年以美元出資成立,后经历多轮股权转让和增资,于2017年3月由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在晶晨股份的大股东中,不乏TCL王牌、天安华登、创维投资等大咖公司,不过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John Zhong、Yeeping ChenZhong以及一致行动人陈海涛均为外籍人士,他们通过晶晨控股持有晶晨股份39.52%的股权,成为晶晨股份第一大股东。让《红周刊》记者感兴趣的是,在晶晨股份的历次股权转让中,有很多是令人费解的。

2015年11月,晶晨股份进行了第二次增资,其中TCL王牌、创维投资均是在这次增资中成为晶晨股份大股东的。其中TCL王牌以等值2921.40万美元的人民币认缴注册资本164.84万美元,创维投资以等值525.196万美元的人民币认缴注册资本29.62万美元。本次增资完成后,晶晨股份的注册资本由此前的1000万美元增加到1194.46万美元。其中TCL王牌取得晶晨股份13.80%的股权,而创维投资则取得晶晨股份2.48%的股权。按照TCL王牌和创维投资金额和所取得的股权价值计算,此时的晶晨股份整体估值达到了2.12亿美元。

一年后,在2016年11月晶晨股份的第二次股权转让中,上海华芯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取得了2.36%的股权,照此价格计算,此时的整体估值仍然是2.12亿美元。也就是说,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月,晶晨股份的估值是没有发生变化的,这样看来,似乎该公司在此期间的发展情况并没有那么特别出色,否则其估值为何没有出现变化呢?

奇怪之处在于,晶晨股份2016年12月~2017年1月的第三、四次股权转让,与第二次股权转让仅间隔1个多月,晶晨股份估值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6年12月1日,晶晨有限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天安华登以900万美元的价格从晶晨控股手中获得了晶晨股份3.83%的股权,FNOF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从晶晨控股手中获得了晶晨股份3.54%的股权,北京集成则以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晶晨控股手中获得了晶晨股份1.42%股权。按照这三家公司获得股权的价格计算,则晶晨股份对应以上三家公司给出的估值分别为2.35亿美元、2.82亿美元和3.52亿美元。

表1 2018年产品产销情况表

显然,仅仅过了一个月,天安华登、FNOF和北京集成获得晶晨股份股权付出成本明显比上海华芯高得多。奇怪的是,即使同在2016年12月的交易,天安华登、FNOF和北京集成获得晶晨股份股权的价格竟然全然不同,其中北京集成获得股权的估值比天安华登要高出1.17亿美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又过了一个月,到了2017年1月时,则发生了更加奇怪的事情。晶晨股份的控股股东晶晨控股将其持有的晶晨有限5.95%股权(对应注册资本71.10万美元)、2.53%股权(对应注册资本30.20万美元)分别转让给Jim Paochun CHIU和上海晶祥,转让价款分别为1400万美元和149.86万美元。照此价格计算,则Jim Paochun CHIU取得股权对应该公司估值为2.35亿美元,与天安华登取得时的估值相当,而上海晶祥取得股权对应的公司总体估值却仅为0.59亿美元。

当然,上海晶祥为其员工持股平台,获得股权的价格低尚可理解,可是Jim Paochun CHIU取得股权时所核算出的整体估值为何比一个月前北京集成获得股权时的整体估值还低了很多?这是否意味着北京集成买贵了?但是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并没发现该公司有何异议,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毕竟“冤大头”谁也不愿意当。由此来看,莫非这两家公司背后还另有其他约定不成?然而对此,草案中并未找到相关说明。

产销之疑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晶晨股份近年来营业收入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2016年收入为11.5亿元,2017年为16.9亿元,2018年增加到23.69亿元,其中,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了47.06%和40.14%。伴随收入增长的还有存货,该公司2016年的存货为1.76亿元,2017年增长到2.28亿元,2018年更是增长到了5.29亿元,其中2017年和2018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9.12%和132.66%,显然,该公司2018年存货增长速度尤为惊人,远超过收入增速,这似乎有些不合理。那么究竟是否合理,我们可以通过产销量数据来验证一下。

晶晨股份的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机顶盒芯片、智能电视芯片、AI音视频系统终端芯片,招股书介绍产品产销量时,披露了主要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每种产品的平均售价。在进行毛利率分析时,也披露了每种产品的毛利率情况。因此,根据该公司披露的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核算出其报告期内每年新增存货情况。

经计算,2018年晶晨股份的智能机顶盒芯片存货新增1亿多元,智能电视芯片新增了4900多万元,AI音视频系统终端芯片新增了2500多万元,合计计算其库存产品新增金额,应该在1.74亿元左右。

那么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存货情况又如何呢?数据显示,2018年晶晨股份的存货中,库存商品金额为21801.57万元,其中还有769.11万元的发出商品,而2017年该公司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则分别为8238.34万元和93.45万元。由此可以计算出,其2018年新增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金额为1.42亿元,显然这一结果比我们上文中计算出的1.74亿元少了数千万元。这样看来,其存货数据似乎也是不可靠的。

收入之疑

存货不可靠,那么其营业收入又是否正常呢?招股说明书披露,晶晨股份的产品主要以境外销售为主,其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其中2016年,其境外销售金额一度占到了营业收入的83.11%,而2018年这一比例则降低到59.88%。整体看,近年来公司的业绩主要靠境外销售来拉动。根据该公司现金流以及应收账款等债权情况,我们来分析一下其披露的营业收入数据又是否真实。

2018年,晶晨股份境内销售金额为9.51亿元,境外销售金额为14.19亿元。境外销售产品没有增值税,而境内销售部分在2018年5月之前有17%的增值税,2018年5月以后下降到16%。由于晶晨股份并未分别披露增值税调整前后的收入数据,因此我们统一按照调整后较低的16%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则该公司2018年包含增值税的收入应该在25.21亿元左右。

那么该公司销售产品形成的债权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披露的数据计算,2018年晶晨股份新增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金额合计为0.96亿元,因此,扣除这部分债权后,该公司如果当年实现了25.21亿元的含税营业收入,那么其现金收入部分应该在24.25亿元左右才合理,可实际情况呢?

根据该公司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显示,2018年该金额仅为23.01亿元,而该公司当期还有900多万预收款项的新增额,扣除新增预收款项的影响后,该公司实际收到的现金相比我们上文核算出的24.25亿元的结果仍然差了1.33亿元。也就是说,从我们计算情况来看,晶晨股份2018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中,有1.33亿元即没有形成应收债权也没有以现金收回,那么这部分收入又去了哪里呢?显然其披露的营业收入数据并不正常。

表2 收入相关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表3 采購相关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除了2018年外,其2017年数据也存在类似问题。2017年披露的境外营业收入为7.25亿元,境内营业收入为9.65亿元,当年按照17%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则当年含税收入应该为18.07亿元。债权方面,2017年该公司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的新增金额为0.79亿元,预收款项金额减少近500万元,因此,理论上该公司当年的现金收入金额应该为17.22亿元,然而该公司当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为16.08亿元,相比理论金额少了1.14亿元,那么这1.14亿元的营业收入又去了哪里?

晶晨股份连续两年都有巨额营业收入得不到现金流和应收债权的验证,对于其中的缘由,恐怕还是需要公司给出合理解释的。

采购之疑

很多收入异常的公司采购数据也存在不合理的状况,那么晶晨股份的采购情况又如何呢?作为Fabless模式下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晶晨股份原材料主要为晶圆和封装测试服务,其中晶圆代工供应商主要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而封装测试厂家则有长电科技、华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等。

招股说明书披露,2018年晶晨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为18.36亿元,这占到了当年采购总额的99.42%,照此计算,则当年采购总额合计为18.47亿元。依照统一按照调整后的16%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则该公司2018年含税采购金额为21.43亿元。

那么其2018年的采购负债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披露的数据,2018年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新增金额合计为1.55亿元,也就是说,其当年为采购支出的现金应该在19.88亿元左右。可事实上,该公司当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仅为18.06亿元,至于当年该公司预付款项影响,则因变化很小可无需考虑,因此勾稽后的结果是,支出的19.88亿元现金比理论现金支出要少1.82亿元。这意味着有1.82亿元含税采购不知是用什么来支付的?显然,这也让人十分不解,进而该公司近年来的采购数据是否真实也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了。

从存货到收入,再到采购都存在着疑点,如此多的疑点均指该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虽然科创板的上市申请放宽了对企业盈利方面的要求,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还是需要有保障的,如果上市前的不真实诚信毛病带到上市后,则不知道还会出哪些幺蛾子了。

猜你喜欢
天安存货营业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盛世华诞70周年!
天安门前看升旗
统计学在企业解决存货问题中的应用
存货周转率分析中一个容易出错现象的解析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
168家鲁股一季度赚109亿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小微企业免征22项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