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著名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贡布里希重要的著作《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为立论,阐述个人创作中具有规律性、装饰性的表现形式中体现的秩序感。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秩序感理论,第二部分是与个人创作的结合。
关键词:秩序感 装饰性 贡布里希 创作
秩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规律性,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有序性。秩序感的理论基础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赫尔姆霍兹和吉布森等人的心理学成果以及信息论和洛伦茨的生态学研究结论。著名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E.H.贡布里希重要的著作《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以下简称《秩序感》)是他运用所熟知的知觉、心理等理论对我们日常所出现的装饰艺术(自然界、绘画、建筑等)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秩序感》中也提到了东方“曼陀罗”这种古老的、简单的、有秩序的几何图形所带来的心理学效果,在笔者作品中也吸收借鉴了唐卡中的构图和元素。阿恩海姆认为,秩序本身主要是人大脑的组织活动特征,秩序是用来表现任何主观经验的性质或感觉。当绘画作品中将其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中把握秩序的能力合到一起时,作品才具有艺术性。贡布里希也认为:“应该把有机体视为具有能动性的机体,在周围环境中,它的活动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在它的内在秩序感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生活中或是自然界,几何、对称、复制、旋转、镜像、无限等抽象概念,格子、条纹、折线、圆点等比较规范的几何图像,或花、草、虫等自然有机物种图,甚至数学函数所展现的抛物线、诗词歌赋文法构成、建筑的结构分析等。像很多有规律的数列,不仅解释了自然界排列的规律(蜂巢,向日葵花子等)、自然演化的动力逻辑,还带给我们一个极大的在艺术创作中可规则化的黄金定律:欧几里得的“黄金分割”理论。“规律”是这类作品的共通准则,无论是重复性的,镜射的,还是翻转的。这种“规律”也正是图像形式与秩序感之间的重要演化原则之一。
在一些抽象的装饰绘画中,画家要对画面的整体把握、结构要素等进行选择、舍弃、组织、归纳、概括,使得杂乱纷飞的原始绘画素材统筹归结到简洁统一的结构样式,使之趋于简化规则而富于秩序的结构样式中去。唐卡中也是要把复杂繁多的基础要素通过选择、整理、组织、排布,使其多而不乱,杂而不简,画面的有机秩序创造出审美的图式构架和绘画形态的本质含义。 笔者在2016年香港巴塞尔博覽会上第一次看到Jess Johnson的作品,就被她作品的空间感和想象力吸引。她运用了大量重复的几何形充满整个画面,观者被带入一个由几何图案、沙滩身体铺就的奇幻旅程,视觉语言在这场幻觉世界里疯狂地蔓延。在她的绘画中,描绘了复杂的世界,在建筑设置中结合了密集的图案、物体和人物。笔者在创作中吸收了她很多有“秩序”的元素,多数作品以对称重复式排列来构图,创作过程中首先画出单个的人物元素或者是其他静物、几何图形等元素后,把它传入电脑P图软件,使其通过翻转、复制、对称等形式创作出一幅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作品。数字媒体的加入,使当代工笔画有了更多样的表达形式,笔者的作品《乾》是这系列创作中的第一个,也是一幅尝试之作,在画面中借鉴了唐卡的一些表现元素,如云纹、山川、水流等。这幅作品本意是初时光气舒展,是天的极致,至阳至刚。笔者首先想到九五至尊,它以六龙化爻,给人一种至高无上感觉。龙是高贵的,但也是善变之物,潜水、行地、下海、飞天,无所不能。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夕惕若厉,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它展示了阳气的萌生、增长、盛壮、衰亡的全过程,也给笔者的创作带来无限的遐想。作品正中央两个抱身动作的人物通过电脑对称翻转后得成,笔者觉得像极了太极八卦鱼形图,周围环绕着两圈好像跳水动作的小人儿。笔者给他们加了光圈,给人以万佛朝宗的感觉,作品整体呈现对称式,有一种郑重、规则的感觉,而这些动作各异的人物的运用,则给这幅画带来人文含义的同时,也有些许俏皮有趣的感觉。
笔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规律的反复使用的元素,构图中选择比较规则的几何图案,图案结构时而简洁时而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结构紧图案多,希望在画面中表达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宗教意义,内容隐含晦涩,但是有极强的形式美感,也部分印证了贡布里希的秩序感所想表现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雪倩,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笔人物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