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文倩 索朗江参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耗时长、成本高的传统手工艺品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技艺,技艺的传承和进步就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不断探索其中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唐卡为例,简要分析当今社会唐卡传承发展的现状、困难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唐卡 传承 发展
一、唐卡的简介
唐卡又名唐嘎,是藏语的音译,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唐卡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卡在经历了盛衰、融合和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画派。即卫藏地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的热贡画派和日喀则地区的青直画派。还有许多画派风格各异,这里不做阐述。
二、唐卡的价值
唐卡对西藏宗教文化、风俗文化和藏族发展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唐卡的绘画题材上来看,其内容涉及广泛,从唐朝开始的早期唐卡主要是宗教题材,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各个教派的产生以及社会生活的需要,唐卡除了各类宗教题材占主导地位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传记故事、政治事件、建筑图纸、建筑胜迹,还涉及与命运相关的祈福、祭祀、天文历算、藏医药等为主题的各类唐卡,其内容涉及藏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唐卡的使用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对藏民族的宗教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唐卡本为宗教礼佛用物,我们常见的唐卡也以宗教内容为主要绘画题材,其分为显宗内容、密宗内容、佛教故事、传承祖师肖像、寺院建筑图等内容。各类佛、菩萨等神像主要用于寺院和民间的供养和膜拜,在藏传佛教的历史长河中,唐卡也发挥着弘扬藏传佛教、广招信徒的重要作用。唐卡与西藏宗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藏民族的宗教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卡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国内外的其他绘画形式和风格具有借鉴意义,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唐卡从绘制前的准备、画布的处理、绘制过程、颜料的选择到上色技法都别具一格。唐卡绘制时,颜料的选择和细腻的上色技法对其他的绘画形式甚至其他艺术形式都有著借鉴意义。唐卡的成品色泽艳丽,画工精湛,内容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门唐”即藏医唐卡,是以藏医藏药为题材的挂图唐卡,主要是依据藏医创始人宇拓·云丹贡布撰写的《四部医典》所绘制。而最有影响力并沿用至今的是根据第司·桑吉嘉措所编著的《四部医典蓝琉璃》中的藏医理论和药物知识所绘制的藏医药挂图唐卡系列,全套79幅唐卡以写实的手法和精湛的画工使复杂的藏医药知识跃然纸上,准确生动地将藏医药知识图像化,使繁琐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即使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也能了解藏医药知识,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工具,同时“门唐”又记载了藏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兼具教学功能和医药研究功能。对藏医学的教学和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唐卡可以带动西藏的经济发展。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高原风光,再加上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寺院,西藏在佛教信徒心中更是圣地天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和朝拜。据拉萨市多家唐卡画室负责人反映,唐卡销售的高峰期在每年的六月到八月份,即拉萨的旅游旺季。旅游业作为拉萨的支柱性产业,其各大景点的门票销售和特产的销售在拉萨市的经济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位置较好的画室尤其是处于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景点附近的唐卡画室,所绘制的80%的唐卡都销售给内地和国外的游客,唐卡的销售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三、唐卡的传承现状
寺院传承是早期唐卡的传承方式。最初唐卡只是用于宗教的供奉和参拜,是单纯的宗教物品,唐卡的制作工艺的传播和发展也只局限于寺院内僧侣间,属于一种寺院垄断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唐卡工艺的传承发展和流变。
家族式传承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承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勉冲·罗布斯达就出身于唐卡世家,家族中五代人都从事着“勉萨画派”的唐卡绘制,唐卡工艺代代相传。其缺点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虽说是限制了唐卡传承的范围,但在唐卡传承的过程中,唐卡世家对唐卡工艺的传承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画院是唐卡从寺院流向民间的主要形式,画院传授唐卡绘画技艺,是突破了以宗教为纽带的寺院内僧人间传授的传统方式,又突破了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民间传承方式,它更能将唐卡绘画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
拜师学艺式地学习唐卡绘画技艺是现在比较少见的,但还是会有少数人找自己中意的唐卡绘画名家,正式拜师后,师父也会悉心教导,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
非营利性唐卡学会在香格里拉以教授学生唐卡技艺为主并进行对外交流的机构是香格里拉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协会。2006年成立于香格里拉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协会,其宗旨是致力于当地藏族文化艺术、音乐、民族手工艺品、民间故事和诗歌等的传承保护与继续发展,属云南省西北部为数不多的非政府非盈利民间组织。协会创始之初,创立者扎巴格丹发现香格里拉作为云南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却缺乏属于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那么这种没有文化背景的旅游模式便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寻觅藏族文化内核时,他发现了藏族艺术的典范:唐卡。这种既有宗教神圣性又具备大众审美性的工艺,在这种情况下被重新树立起来,融入旅游宣传推广中,在旅游市场的带动下将之传承下去 。
唐卡成为一门学科在高校开设。从1985年开始西藏大学就进行唐卡教学,开始只招收专科生,唐卡只是这些学生学习的其中一个科目。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收至少一名唐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招收了唐卡专业第一批本科生。这些学生除了主要学习唐卡外,还要学传统国画、西洋画等,他们就将传统的唐卡绘画技术与其他绘画技术相结合,绘制出了与传统唐卡风格不同的创新型唐卡,他们很好地将唐卡的传统绘画技术传承了下来,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