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技法講解】
闻一多先生在青年时代是诗人,出版过诗集《红烛》《死水》等;中年时代是古代经典的研究学者,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著作;抗战时期,他所留的一把胡子被传为美谈,显示了他誓死抗战到底的决心;晚年时,他更是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闻一多这样一个杰出人物的身上,可大写特写的事情有很多,那能不能把它们都塞到文章中去呢?当然不能,这就要求我们应学会围绕中心精选事例,突出重点取舍有道。
既然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作的重点就应该是闻一多先生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中心应该是赞扬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与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可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中能突出这一中心的事件有很多,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臧克家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范例。
比如,闻先生研究唐诗一事,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而是着重写了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说明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所不同。
而作为革命家,作者则选取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这样选材既有典型性,又能以少胜多,很好地凸显了文章主旨。
那么,文中提到的几件事是不是需要平均用墨呢?当然不是,写作时应该有详有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文中,作者对人们熟知的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略写,而对“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等内容进行详写,这样的安排更能突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即便是详写的事例,也要注意取舍的方法,做到有繁有简,相得益彰。
【即学即练】
请以“一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注意各材料间的组配,详略要得当;(2)不少于600字;(3)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