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丽
【摘 要】 初中劳技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技能与动手操作并重的学科,强调学生技术设计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该课程亦是初中生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进度,我国劳技课程一改传统的“机械”固化教学模式,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课堂内容枯燥、模仿性技能过多、学生技术素养低下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劳技课技术素养的教学基点为研究切入点,进一步探究初中劳技课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期望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今后劳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初中劳技课 技术素养 培养策略
劳技课的教学特点在于实践性的操作学习,设置初衷在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在紧张严肃的知识类课程中获得劳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技术素养是指针对具体技能的操作与评价能力,细化到劳技课而言,该学科的技术素养包含学生的劳动意识、技术运用、探究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以及审美情趣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却普遍表现出兴趣薄弱、思维固化、操作能力弱化、技能机械化、作品创意性不足等问题,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教师与学生往往对劳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普遍表现出不在意的态度。然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则要求学生发展为“全面的人”,基于劳技课的核心素养教育功能,教师有必要重视劳技课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科技术素养。
一、有效培养劳技课技术素养的教学基点
劳技课是一项目的性极为明确的实践操作与认知活动,为了提升课程的素质教育有效性,教師有必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点,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发散创新思维,自主参与探究劳技课程任务。在此,将以“提升学生参与度、渗透实践技术点、倡导创意品设计”三个维度出发,正确提出有效教学基点。
1. 激发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度
劳技课技术素养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手工操作类或创意作品类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设计新颖、趣味的导入式情节,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作出启发性、针对性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认知潜能。通过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为学生梳理出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借助自主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创意理念下正确认识工具、了解工具,合理利用材料,培养积极的探究态度。
2. 合理施教,渗透实践技术点
劳技课程尤其强调师生对于教学内容技术点的关注与渗透,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导入、探究与评价环节落实技术点,实现对技术点的实践操作。要想真正实现技术点的渗透,必须要求学生亲手实践,通过教师示范、资源导入、微课讲述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增强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将内在知识技能转化为外在的实践操作。通过操作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评价层面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强的技术要点,学生需要依据任务需求进行材料设计、造型设计与功能设计,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不断尝试与探索实践操作过程。需要说明的是,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均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教师在评价的同时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点拨与引导,以此激励学生进行技术要点的深度学习与探究,使学生在反思中更好地领会技术要点,进一步提升技术素养。
3. 发散思维,倡导创意品设计
传统劳技课通常延续机械性模仿的手工操作教学模式,著名心理学家曾表明,固化、框架内的机械训练会使学生的大脑变得迟缓,使学生缺乏自由探索的思想与灵活创新的思维能力。倘若劳技课依然贯彻机械性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受到遏制,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由此看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劳技课技术素养,教师需要在劳技课中为学生空留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为了解决问题自主建构认知,自主发挥动手操作的技能,多发散思维,设计制作更加具有创意的作品。此外,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展示独具匠心的作品,以此启迪学生的创作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初中劳技课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有效实施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劳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更加符合当前教育的基本理念,该课程具备极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为了在短短40分钟内有效完成初中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通过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实现劳技课技术素养的有效培养,笔者结合当下教学现状,以创意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核心,从示范节奏的控制、工具材料的选用、创意作品的规划、技术操作的过程评价四个维度出发,结合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观点阐述。
1. 控制示范节奏,提供创意技术空间
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意技术的操作时间与空间,教师需要在有限教学实践内控制好示范节奏,通过课前充分的准备、流程图的使用以及微视频资源的导入等为学生设计与安排更加巧妙、高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学习到劳技课程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需求与思维创新需求。
以《玫瑰花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该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较高要求,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给予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完成玫瑰花的制作。教师可以提前在课前把技术含量较低,用时较多的半成品的制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做成流程图,学生根据流程图就可以知道制作的方法。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半成品,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便于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在玫瑰花花瓣的制作过程中,卷、挤、拉、撤等环节较费时间,不适于在课堂中直接示范。教师可以将此环节做成微课,着重讲解并多次演示。这样,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技术要领,快速完成课堂任务,避免教师演示过程可能出现的视线偏差以及重复操作浪费时间。另外,要控制好示范时间和学生实际操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对于比较复杂或者步骤比较多的操作,应当分步示范或者播放微课,学生分步操作,不能将整个过程连在一起,否则学生就很难掌握要点。对于简单的操作或者以往已经有基础的操作,则可以采用流程图的形式作为示范,教师只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示范和学生动手操作之间要把握好平衡点。根据笔者的经验来讲,示范的时间不能超过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
通过良好控制示范节奏,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预留出更加充裕的操作时间,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作品创意的操作平台。
2. 项目技术驱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劳技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生动、具象化的项目驱动。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将会有意识地对任务作出规划,包括最终成果的呈现形态、材料设计、造型设计以及功能设计都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驱动学生在拥有大致性作品形态理念的背景下具体选择工具材料与制作作品。
以《笔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片断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学生课桌上的笔的种类与数量很多,除此之外,还有橡皮、量尺、笔芯之类的文具,为了让自己的课桌变得整洁,学生需要为自己设计与制作一个笔筒。辅助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微视频、网络检索平台等,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自主设计,其材料、造型与附加功能不被限制。在材料设计上,一些学生选择硬纸板、一些学生选择废弃的水瓶、一些学生选择易拉罐等,每种材料都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学生需要依据材料的厚薄、色彩、硬度等进行更加细化的设计。在造型设计方面,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想象,不要求笔筒的造型限制在圆柱形或长方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融入其他附加材料或造型,设计出美观且充满创意的作品。在功能设计层面上,则允许学生在其基本用途上加以拓展和创新,比如一些学生为笔筒添加了一个“抽屉”,专门用来放短小的文具(橡皮、小便签等),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笔筒中进行细化分类,笔筒被分成多个区域,分别插放铅笔、圆珠笔、水笔、笔芯等,实现更加具体细化的功能性设计。
“笔筒设计与制作”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设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大体框架与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实现基本功能设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手工作品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需求。
3. 思维导图规划,训练自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劳技课教学中,课程主题的确定通常由教师确定,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程,则可考虑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通过导入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由一件固化的手工作品联想到更多形式的作品。学生可以在不断联想的过程中对课程作出提议或作品功能改进,以此确定劳技项目主题或问题解决步骤。随着思维导图运用的深入,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不断碰撞,劳技课的形态将以动态、创意形式正面变化。
以《鱼形钥匙包的制作》教学片断为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制作思路,增设创意理念。比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首先在中心词汇处记下“钥匙包”,然后向二级词汇进一步扩充,二级词汇定于“形态”、“材料”、“功能”,在三级标题处,“形态”定为“鱼形”,但至于需要具体制作成哪种类型的鱼,学生可以不被教材所限制,可以发散思维,在三级词汇处写出自己能想到的鱼类词汇,比如鲨鱼、金鱼、鲸鱼、鱿鱼、电鳗、水母等,“材料”与“功能”词汇下的内容也可以经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朋友等方式进行补充。思维导图完成后,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全扩散,接着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具体定下钥匙包的形态、材料与功能。思维导图最终确定了学生的方案规划,使学生的思维聚敛在个人手工作品的制作与改进上,在反复调试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进行修改,使作品的创新度得到提升。
基于思维导图的可修改性与延展扩充性,该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进行思维发散的时候不會偏离主题,其最终发散的形式依然围绕“鱼形”与“钥匙包”两大核心主题。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不断得到修正,并在此基础上确保新旧问题之间的良好衔接。
4. 多元教学评价,关注技术操作过程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即除了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探究的习得过程。为了提升学生劳技课技术素养的培养效果,教师需要在给予学生充足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教学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以《十字绣书签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评价片断为例,教师可将评价模式分为几个维度:方案规划完整度、书签实用度、绣面工整度、创意独特度,评价阶段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推举新星、发表感想,以此将评价完全转化为一种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相互学习、鼓励学生的教学评价过程。学生设计与制作十字绣书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对于一些绣法熟练、绣面干净的作品提出表扬,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结果应及时记录下来,为课堂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学生个体与小组需要对每个作品进行打分,对于每个维度设置不同的分值,对技术含量高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表扬,并把最终结果交给教师,由教师计算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作品。接着教师对高分作品进行欣赏,结合之前记录的课堂观察笔记进一步给出分数,最终评价得分为学生与教师打出分值之和。这时最高分作品出现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最佳作品进行评价与赞赏,为学生揭晓悬念:“同学们,这次课程的最佳作品已经产生了,现在为大家揭晓评分最高作品,这是由全体学生共同选出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最后一个阶段,由得分最高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感想,与全班学生交流十字绣书签的制作经验与心路历程。
上述案例详细表现了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多元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丰富、全面,关注学生作品的成果与操作过程,有利于学生创作积极性的提升与自豪感的获得,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更加强烈的学习与制作欲望。
初中劳技课使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手脑并用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在项目驱动的背景下,学生在既定任务的要求下得到更加灵活的创意思维发展,使学生可以发挥个人创新理念,动手创造出更加独特的作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作用,通过合理控制示范节奏、创设有效情境、思维导图规划以及多元评价反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意作品的创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此使学生的劳技课技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曹婷.巧用多媒体 提高劳技教学效率[J].名师在线,2016(11):80-81.
[2] 钱苏贫.微视频在劳技教学中的应用探研[J].成才之路,2017(26):78-79.
[3] 华莉娅.初中劳技课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2017(6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