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宇 黄翊琳
摘要: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对国际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协同进步、人类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学习云空间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特性,能够为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提供支持。为了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全球素养水平,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设计了大学生全球素养评价量表,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东省四所高校2060名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展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全球素养总体不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水平存在明显不足。为此,该研究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学互动和教育评价六个方面构建了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习云空间;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相互依赖、国际分工和社会协作不断加强、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但是,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全球文化冲突的加剧,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如何应对全球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培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进行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支持文明共存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擔当素养包括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项基本要点。其中国际理解的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强调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具备全球素养的大学生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学习云空间支持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
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具有全球性、跨文化的特点,需要通过丰富的各类优质资源营造跨文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学习体验。这对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习者在侧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主动进行素养提升,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大量的各类优质资源为学习者营造跨文化的学习情境,并进行综合性的多维度评价。若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用传统的方法推进实施,资源获取难度大且种类单一,缺乏跨文化互动,不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难以满足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需求,而学习云空间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能够在变革教学模式、重构学习环境、优化资源供给和重塑评价方式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全球素养内涵及结构模型
国内外学者和相关机构普遍认同全球素养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知识维度主要包含有关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跨文化知识、语言、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社会等世界知识以及涉及全球议题方面的知识。
技能维度可细分为文化感知,比较多重观点、识别文化差异等文化差异识别技能,能够开展跨文化合作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观点识别、行为评估、工具使用等信息推理技能,文化调适、情绪管理等冲突解决技能以及适应力。
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主要涉及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开放的态度、尊重的态度、批判和比较意识、全球意识。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价值观和态度区别开来,强调价值观是态度的驱动力,态度维度包括开放的态度、尊重的态度和全球意识,价值观维度包括维护人类尊严和重视文化多样性。
综上,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大多认同全球素养依托全球化、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涉及本地、全球性.跨文化的议题,内涵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综合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关于全球素养的内涵研究,本研究认为全球素养是指在全球化和多文化的背景下,个体在特定知识、态度、技能和价值观驱动下,认识、理解、分析和解决本地、全球、跨文化议题的综合表现。综合全球素养的定义和国内外研究者对全球素养内涵的解读,本研究从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四个维度构建出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所包括的四个一级维度和各二级维度构成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目标。
(二)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
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需要依托具体课程得以实现,而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承载全球素养教育。全美各州首席教育官理事会(CCSSO)和亚洲协会(Asia Society)通过多个案例对在具体的课程中如何开展全球素养教育、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来培养全球素养、如何对全球素养水平进行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具体学科中培养全球素养的步骤。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美国全球素养证书项目(GCC)提供了以提高全球素养水平为目的的在线课程,一些学者依托在线学习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虚拟互动,帮助大学生在跨文化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互动与合作学习,以期通过在线交流合作提升大学生的全球素养。在线学习平台在支持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仍然缺乏个性化适应、动态调整和平台间交互。
学习云空间是以教师、学生为共建共享的主体,汇聚教与学相关信息、资源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交互学习的网络虚拟空间。学习云空间支持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强、教学资源多元共享、教学方法灵活开放等优势,它可支持翻转课堂、主题探究学习和混合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例如在网络环境和面授环境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下开展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共同体成员归属感,从而提升学习和交流质量。
空间化设置的虚拟学习云环境能在学习资源与服务的动态供给、便捷交互上提供支持。在资源共享方面,学习云空间内资源种类丰富、使用便捷,支持数字教育资源与智力资源的多元共享;在交互方面,通过学生与学习共同体成员进行在线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评价方面,熟练运用云空间在线考试自测系统、采取学生互评或小组讨论等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学习云空间有利于弥补传统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资源缺乏、互动不足、体验不佳等局限,能够从学习者分析、个性化内容推送、资源共建共享、学习交互服务、自适应应用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开展。
国内外研究为我们带来的启示是:(1)相关研究丰富,经验值得借鉴,但是缺乏对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的系统构建,较少有研究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全球素养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很少有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相关研究;(2)根据全球素养教育的特性和学习云空间的特点,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学互动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构建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3)在全球素养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制订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依托学科课程进行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内容设计,并将全球素养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对应起来;(4)设计适合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资源,创设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境,创设有助于交流协商的学习共同体并开展互动式教学;(5)设计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助力全球素养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与完善。
(三)问题提出
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述评和启示,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1.以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为标准,大学生全球素养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2.针对现存的问题,如何构建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
三、大学生全球素养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大学生全球素养水平,发现大学生全球素养现存的问题,本研究以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为基础设计大学生全球素养评价量表,并选取广东省内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等四所高校2060名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调查研究。
(一)量表设计
以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为基础,参考《“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国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报告》中的相关题项,设计出有35个题项的“大学生全球素养评价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以表示被测对象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分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和“非常符合”五个等级,依次计分为1、2、3、4、5,分数越高表示大学生全球素养表现越好。
(二)量表预测
邀请专家对“大学生全球素养评价量表”进行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对内容、题项、表述、语义等发表意见,并按照所提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邀请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各15名进行预测,根据预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量表中的各个题项进行质量分析,从而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圈。本研究采用项目区分度分析,计算所分析的量表总分并对总分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总分取上下27%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检验高低分组各个题项的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量表中有2个题项的p>0.05,表明这两个题项不具有区分度,予以删除。
2.信度分析
对删除2个题项后的量表进行信度分析,量表总体Cronbach的Alpha值为0.919,在知识维度上,Cronbach的Alpha值为0.847,在技能维度上,Cronbach的Alpha值为0.876,在态度维度上,Cronbach的Alpha值为0.853,在价值观维度上,Cronbach的Alpha值为0.860。Cronbach的Alpha值均在0.7以上,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效度分析
对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KMO和Bartlett的检验系数为0.835,说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通过相关矩阵可以发现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4,通过公因子方差可以算出公因子均大于0.2,通过旋转成份矩阵发现因子载荷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4,但有1个因子内对应题项数为1<3,因此将此题项删除。删除题项后重做因子分析,各项指标合格,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对预测后的量表进行修改,得到本研究所使用的有32个题项的“大学生全球素养评价量表”。
(三)大学生全球素养现状调查
1.调查实施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四所高校展开抽样调查。抽样对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累计共回收问卷206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对象中男生1210人,占58.7%,女生850人,占41.3%。从学科分类来看,人文社科类767人,占37.2%,理工科类1293人,占62.8%。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为711人,占比34.5%,大二学生为447人,占比21.7%,大三学生为605人,占比29.4%,大四学生为297人,占比14.4%。
2.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全球素养调查结果
本研究开展的大学生全球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全球素养的平均值为3.41,标准差为1.01,表明大学生全球素养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一般。大学生面对国际环境的态度较为积极、价值取向良好,但在知识和技能维度方面的水平存在明显不足。
在知识维度,平均值为3.16。大学生对跨文化知识、世界知识了解普遍不足,尤其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环境知识和社会知识了解较少,关于国际组织或国际机构的认知也比较有限;在技能維度,平均值为3.07。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技能、信息推理技能、冲突管理和冲突解决技能以及适应力方面表现普遍较弱。其中掌握外语、评估信息和具备在非本土文化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最为薄弱;在态度维度,平均值为3.87。大学生对待国际事务与国际交流总体持较为积极的态度,愿意用开放、尊重的态度对外交往,也具备较好的批判意识、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在价值观维度,平均值为3.98。大学生比较认同本国的文化价值和自身价值,对性别平等、社会公平等有关人类尊严的问题以及有关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能够做出较为积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大学生全球素养问题分析
在全球素养知识维度,知识生产除了单学科、单向度的探索和获得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多个学科相互交叉、多向维度的方式获得。针对大学生全球素养知识维度不足的问题,可以根据知识维度教育目标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并依托学习云空间进行跨学科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注重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开展学科交叉、协作探究的合作學习活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线上合作,多元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为大学生知识文化交融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路。
在全球素养技能维度,跨文化交际技能、信息推理技能、冲突管理和冲突解决技能与适应力的核心问题在于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通过学习云空间打造语言学习环境,提供国际化课程等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开展模拟国际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建立沟通国际优秀教学人员、优质国际学生和本国大学生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建立人际关系、培养语言意识和锻炼语言技能。
四、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一)理论依据
1.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旨在运用多模态系统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多模态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潜能,为学生提供多模态交互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多模态理解和多模态意义建构。王慧君等学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从多模态课程资源、多模态互动、多模态学习环境、多模态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模态手段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和多模态手段共同组成了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为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框架模型,指导本研究设计多模态的资源、开展多模态的互动、进行多模态的评价。
2.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是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旨在以引导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态度,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模仿学习、表演学习、探究学习、营造仪式感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模仿学习,通过模仿行为丰富个体和想象,是一种拓展其他文化的创造性过程;表演学习,通过戏剧化互动进行学习,推动跨文化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探究学习,整合了模仿学习和表演学习,是一种累积学习经验的过程;各类跨文化学习中的交流和仪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模式构建
依据现状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分析,本文以学习云空间为依托,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学互动、教育评价等方面构建了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
1.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
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与上文所设计的大学生全球素养结构模型保持一致,包括“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四个维度及相对应的二级维度。学习云空间依托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高效采集学生的基础数据,从智力水平、知识技能、成就动机、学习态度、注意品质、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可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学生的全球素养各维度初始水平,个性化制定全球素养教育目标。
2.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内容
大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具体学科中融入全球素养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内容依托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全球素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划分课程单元。根据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个一级维度和相应的二级维度与各个课程单元知识点相对应,如下页图3所示。
针对大学生全球素养中的知识和技能维度不足的问题,可以设计包含一个或多个学科重要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内容,利用学习云空间整合不同学科中全球素养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以个人空间之间的联通作为知识联结和技能分享的途径。通过个性化内容推送获取跨学科知识,通过空间之间知识的有效流动,促进知识生成、知识表达、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设计促使学生运用全球素养多维技能的复杂话题,这一类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全球冲突与合作、健康和人类发展、文化多样性等,学生可以在学习云空间内结成伙伴,通过互动与协作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也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空间、实时互动空间沟通跨文化或跨学科的其他人员,寻求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3.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资源
丰富的多模态教育资源是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各个阶段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情境体验的主要来源。学习云空间提供了无限量的资源存储空间,能够实现社会资源、智能资源网络化等多渠道资源供给,师生能够通过空间获取所需的资源进行分类利用,也可以个性化设计资源并上传至空间内进行共享。在资源分类利用方面,教师将学习云空间中各类全球素养教育资源根据用途、内容、功能和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划分并建立相应的资源库,学生根据全球素养学习需求和个人学习风格在资源库中获取和使用相应的资源,学习云空间采集学生对于资源的使用偏好,对资源进行个性化推送。根据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资源的用途可划分为情境资源、互动资源、共享资源、求助资源等;根据资源的内容可划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各维度资源;根据资源的功能可划分为基础性资源、拓展性资源、实践性资源等;根据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图书、报纸、期刊等文本与图像资源,以及直播、视频、讲座、课程等视音频资源。根据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选用资源,多模态的资源分类利用丰富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资源设计方面,ADDIE模型是指导教学资源设计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境需要按照“分析-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的流程进行资源的个性化设计,具体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
4.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过程
将面对面教学与基于学习云空间的教学结合起来,可将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根据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的各个维度设计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过程方案,如下页表所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標并设计相应的活动。学习云空间强大的计算能力保障系统内各类应用服务的自适应性、泛在性和可用性,为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过程课前、课中、课后阶段所使用的应用提供支撑。
课前,教师根据全球素养教育目标进行相关的各类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的学习共同体并布置学习任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化场景,利用各类资源和活动营造跨文化的体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学习云空间内的多模态教育资源和信息,针对全球素养知识和技能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发现重点、难点、疑点,在交流与讨论版块分享情境体验的经验和学习成果,重点关注相应的态度和价值观。课中,教师根据学习云空间内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反馈,重点讲解重难点,对疑点进行指导解答,面向文化差异识别、跨文化交际、冲突管理和冲突解决、适应力等技能有针对性地创设跨文化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进行交互,按照全球素养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练习,并开展形成性评价;学生针对全球素养的不同教学情境开展角色扮演、组间辩论、技能训练、主题探究、案例分析等交互活动,围绕具体任务开展协作学习活动。课后,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根据学生提交的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查漏补缺,利用空间内拓展性资源巩固内化知识和技能,反思态度和价值观。
5.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学互动
学习云空间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与空间内其他用户就全球性、跨文化相关话题进行模拟的跨文化互动的途径。在互动中理解和内化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也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更新与检验,并最终得以完善。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学互动是多模态的,其中人与人的互动包括师生双向教学互动、学习共同体多向教学互动。教师通过学习云空间提供适合互动的资源、营造开展互动的情境,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构建有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平等协商的问答环境,师生、学习共同体之间通过各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人与技术的互动则通过中介教学互动的形式表现,利用学习云空间作为中介强化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主要通过学习云空间中各类资源、媒介和技术的使用来实现。教师根据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目标在学习云空间内设计教育资源和媒介呈现方式,通过签到、投票、打卡、公告等功能实现对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管理,学习者运用资源和媒介,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
6.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评价
对大学生全球素养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开展多主体、全过程、多方法、多状态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开展大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共同体评价和教师评价,多主体评价能够快速发现问题、促进解决问题。将动态学习诊断和评价贯穿于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全过程,在不同阶段分别开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进行在线评价和课堂评价时灵活选择纸质评价、作品展览、课堂报告、问卷调查、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在线评价方面,教师通过对资源使用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全球素养的学习兴趣,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数据、学习痕迹、学习成果进行可视化统计和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全球素养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情况;课堂评价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全球素养技能维度的考核,以及在交流互动中展现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包括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合作状态、关注状态、思考状态、成效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并进行反思与改进。
五、结论与探讨
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挑战,高等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发展,借助现有的优势与潜能,开展立足大学生全球素养的教育实践。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全球素养现状调研,发现大学生全球素养现存的问题,并利用学习云空间对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的支撑优势,设计了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提供创新性的理论与实施范式。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将选择合适的学习云平台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学习云空间将会在终身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者将从学习云空间支持的全球素养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教育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
黄奕宇: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电视、广播电视(yvettehyy@163.com)。
黄翊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文化传播(23770846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