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迪
摘 要: 当前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生态体系。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势在必行。高校、政府、企业联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联动方利益最大化。分析了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政、校、企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政、校、企联动; 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2-0066-06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期,创新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新创业之路。但是,由于对政策、市场信息的了解不够,知识能力的欠缺、实践经验的不足等因素,他们在创新创业中面临许多困惑和阻碍,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尝试基于“政、校、企”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研究,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展,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把高校建设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意高地、创新中心、创业沃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政府强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推进实施,建立起完善的适合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
一、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关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其中,美国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1947年的美国,当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创设了以MBA学员为对象的新创企业管理,这不仅含有职业训练目的,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直到现在,创业教育在欧美仍然具有较大的规模,一些学校甚至将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作为学校的重心策略和竞争优势。一方面,很多高校将创业课程列入了高等教育的计划之中,并广泛开展相关的课程。据统计,1974年,美国开设创业学课程的只有75所大学,1985年则达到了210所,1991年达到了350所,1999年则有1100所,2000年以后,美国提供创业课程的大学总数超过了1600所。另一方面,关于创业的理论和实践层出不穷。例如,哈佛商学院的霍华德就提出了创业精神的概念。他指出要从知识、能力、选择和态度这四个方面来培育创业者,并且认为创业精神就是:追求现有资源下的机遇。伦德斯特姆则认为要从政府支出计划和融资等方面来探讨创业政策的问题。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探讨创业的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创业的实践。例如美国巴布森商学院的整体创业模式、韩国许多大学建立的创业同友会和创业支援中心,还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10多所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创业计划书大赛,直接为企业的孵化提供支持。日本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是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与之密切配合的还有官产学社会支持体系,摸索出本土化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也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尤其是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不仅重视而且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创业保障体系。因此,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利用好国内现有的保障体系来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优势。
二、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建立专业组织机构
英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大学生促进创业委员会,明确要求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素质,帮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自主创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促进委员会发展成创业教育中心。韩国政府设立了中小企业厅的创业推动机构,开设创业支持课程,为大学生服务的网络体系提供帮助。美国政府从资金方面和社会服务角度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支持。在资金方面,健全和完善了信用制度,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融资的渠道。在社会服务的角度,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社会帮助:例如,在申请手续这些小的操作层面,为大学生简化了申请的手续,节约了很多时间,使创业能够有效地进行。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以美国为例,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完备:新创企业管理、融资、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创业领导艺术等几十门课。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启动了创业学相关课程的高校大约有2000所。美国的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只要修满了学分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校没有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所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全日制或者半日制。有像创业这样的正当理由则可以向学校申请休学。正是创业学在美国的广泛认可和推广,使20世纪80年代创业一代造就了當今美国巨大的国家整体财富。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们的创新实践成果。英国高校不定期举办创业讲座、成功校友的经验交流、创业周巡讲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提高创业意识,挖掘自身潜力,进行创业规划。各个大学的职业指导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负责创业教育,成功的企业家和学校产业孵化中心的管理人员组成师资队伍。英国的创业教育还与学生的创业实践相结合,政府把设立的专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发放到具体的企业。
(三)提供多元资金支持
美国的信用体制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大学生通过信用卡借贷是被允许的;作为老牌教育强国,英国很好地践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今世界上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德国则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培训服务,以补助金的形式补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创业者渡过难关。
三、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开始的时间虽然滞后一些,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清华大学在1998年开展了“创业设计”大赛的课外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出台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形成。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活动的引导机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中也有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随着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兴起了针对特定专业的创业教育,如钱亚琴等提出了针对医学生的哲学创业模型,李云先等提出了针对艺术生的创业教育,这些领域涉及得很广。
(一)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当前各高校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了“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了“一园多区、三级孵化”机制和“课、项、赛、孵、转”全价值链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但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基于专业创新的创业教育、基于师生共创的创业教育、基于产教融合的创业教育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图1是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及认为其有效的比例。可以看出,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教学、创业辅导活动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分别为44%、41%、34%),其有效性分别为65%、69%、78%。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教育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教育效果呈现周期较长的工程。“面向全体”的系统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尚需构建。[2]
(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潮。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教育部在2015年年末发文,从2016年起,所有的高校都要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放宽学生的毕业年限,允许他们调整学业的进程、保留学籍从而可以休学进行创新创业。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教师引领、标杆带动的工作机制和部门学院协同、师生校友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创新创业工作大格局。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正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讲授理论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离理想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定位不够科学。一些人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因此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而就业形势比较乐观的高校,没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以,只有少数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些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或“精英教育”。由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教学需求无法满足,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课变成了教师的演示课。谈合同、跑市场、办企业也只是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而已。二是师资不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拓展能力,既要求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但是,这两种综合素质都具备的老师目前还十分紧缺,能够洞察学科前沿的专家型的创业者则更加少了。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实践的创业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一些学校也聘请了一批企业家做为客座教师,但是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所以在内容上也没有成体系。三是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当前部分高校有待于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平稳,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数据,图2为2015-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可以从中看出,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是2.9%,与2016届(3.0%)、2015届(3.01%)基本上是持平的。因此,从近三年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創业的比例比较平稳[3]。
从图3 2016届、2017届在各经济区域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区域来看,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中原区域经济体(4.9%)。
从行业来看,2017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2.3%)。2014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也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5.4%)。如图4、图5所示。
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水平为56%(2016届为55%)(本科为57%,高职高专为54%),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满足度为84%(2016届为83%)(本科、高职高专均为84%),基本持平。此外,通过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对大学生的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开始显露。
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形势下创业、创新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的政策虽充裕,但缺乏外部支持体系
当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创业”热潮的时候,各级政府也出台相应措施来扶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纷纷出台、各类创客空间、各具特色的孵化器、创新工厂等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孵化器成本、人才需求、地域差异等因素制约,各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出现闲置、项目入驻率低等问题。同时,有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理念定位不科学,将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和“庸俗化”等。没有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成效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甚至有些高校往往用功利性思维来理解,没有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结合,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外部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很高,但盲目创业容易走向失败
一提起创业,很多大学生的脑海里可能都会浮现出那些成功人士,想到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开着法拉利出入高级场所就非常兴奋。但实质上,这些都是人们的错觉。每个人创业成功的故事背后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这些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很多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未来想得很简单,认为只要自己有心就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很难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在产学研合作中,“产、学、研”出现各自为营、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加之产学研过程中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各政府、企业、高校各自拥有的资源分散,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融合,也造成大学生盲目创业容易走向失败。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保障,忽视市场的需求
很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在创业的初期都是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的产品,并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收入来源。仅仅有一些设计的模型是不够的,那样创业计划只能流产。即使创业者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让梦想变成现实,但是绝大部分的创意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业机遇。
五、基于政、校、企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和利用各类创业的培训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培训示范高校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相关的创业培训。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精心组织或承办各类品牌大赛,深化“各地区十佳大学生创业新秀”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建设和发展创业社团组织,指导各地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的成立,将政府机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把握政府、企业相关政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高校根据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行动实施过程中,落实政策的相关细节,合理使用政府拨出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强化政府支持,促进企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技术支持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具体政策支持。高校还应尽快设置符合学校管理特色、职能权限清晰的管理部门,如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来指导和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管理、实践训练、项目管理、科研竞赛、项目孵化、后续扶持等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最终形成校内外搭建的政、校、企联动的管理体系,整合三方资源来搭建“投资孵化—吸收项目”“人才—项目投资”“人才和收益—再投资孵化”创业生态体系。
(三)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搭建多元化的合作交流平台
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争取政府各项扶持,引入企业、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善于使用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等相关资源,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协同等资源开发。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真正政、校、企的深度联动,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与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思想、专业技能和技术等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帮助高校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最终通过“三方联动”,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更科学、更实用;构建科研平台、实现科研资源整合;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实践资源共享,并能推广到其他高校。
(四)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开设创业心理学教育课程,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失败意味着丢脸,失败意味着损失,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心理上可能难以承受。笔者在查阅一些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了解到:大多数的学校都把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更不用说为它组织专门的师资队伍和对学生因创业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提供咨询了。通过访谈宁波教育学院的5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也了解到,让他们中止梦想的不是融资和经营等专业性的问题,而是合伙人观念的差异阻碍了他们进一步的合作。因此,持續关注创业者的心理并通过团队辅导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4]。
(五)进一步加强“政、校、企”融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强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等深度融合;采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定向式”“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教学”等有效教学模式,通过政、校、企联动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模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积累经验,以此提高学生的沟通、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业型人格的目的。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水平,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首要任务[5]。最终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科学重构高效的创业、创新教育生态体系,提升教育的实施效果,实事求是地落实各项创业创新教育政策,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5-26.
[2] 王占仁.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8.
[3] 王京生. 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17-201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7-18.
[4] 车丽萍. 创业心理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6-58.
[5] 田延玲,罗锦丽. 新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 北京:华龄出版社,201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