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岳
第一个在共产国际亮相的中国人
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共产国际”浩繁的档案里,有一份略显发黄的发言稿。这是刘绍周以“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小组”代表名义,在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的祝词。他从而成为第一个被列宁接见、第一个在共产国际亮相的中国人。
1919年3月2日,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中国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刘绍周、秘书张永泰以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名义列席了大会。刘绍周是广州人, 1897年随父母前往俄国高加索地区定居。1918年底,任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他被邀请列席了共产国际第一次、第二次代表会议,曾三次受到列宁的接见。1920年,刘绍周携眷回国。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产国际的成立不是偶然的。1918年1月,阿根廷国家社会主义党(1920年改名为阿根廷共产党)成立,成为十月革命后最早建立共产党的国家。到共产国际成立前,阿根廷、芬兰、奥地利、匈牙利等7个欧美国家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而英、法、美等8个国家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建立共产党组织做准备。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产的第二国际此时死灰复燃。1919年2月,右派社会民主党在瑞士伯尔尼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即伯尔尼国际)。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各国共产党和左派组织,抓紧时机建立自己新的组织。
共产国际的建立,加速了新的一批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各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到1920年,共产国际在各国的支部增加到27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党的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一个支部。
走出象牙塔的讲演
在“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1919年3月7日,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许德珩等人,发起创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讲演团刚成立时只有39名团员,活动也局限于城内。为进一步扩大宣传,他们利用京师学务局设在珠市口、东安门外、西单、地安门外的讲演所,在城内东西南北各设了一个固定讲演点。
五四运动前,讲演团在东便门内蟠桃宫、地安门外护国寺庙会上,先后举行了两场规模较大的演讲。每天下午1点到5点,趁着赶庙会的人多,团员们讲演《平民教育之意义》《现在皇帝倒霉了》《为什么女子要守节?》等。而五四运动后的讲演,如《青岛问题》《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等,集中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20年1月,在李大钊的号召和组织下,邓中夏带领讲演团成员到人力车夫居住区去调查。车夫贫困悲惨的生活,使他们大为震惊,但当团员们对车夫进行讲演,发动车夫开展集体拦路、要求增加待遇的斗争时,响应的人却很少。
“我们到底为谁讲演?”“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发动工人群众起来斗争?”这些问题摆在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学生面前。于是,大家决定“除城市讲演之外,并注重乡村讲演、工场讲演”。地点选在卢沟桥、丰台、长辛店等地。
初次在长辛店的讲演,虽然讲演团用当时很稀罕的留声机吸引听众,却没来几个人。原来学生们还是没有放下架子,与工人没有共同语言,讲演的题目也太空泛。比如有的学生问工人:“生活丰富不丰富?”工人一听这话,觉得不是一路人,没搭理学生转身走了。于是,以邓中夏为代表的积极分子虚心向工人学习,用通俗的语言和工人交谈,讲演的题目也丰富了,把传播革命道理与普及科学知识、开阔工人眼界结合起来,效果大不相同,受到了工人的欢迎。《晨报》如此报道:“当日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工人等雖短褐不完,犹在草坪中植(直)立数钟之久,细听演说,毫无倦容。”
讲演团深入工厂、农村讲演,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开始,之后逐步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学习有用的学问 研究本国的问题
因为母亲病重,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从北京动身返回湖南。归途中,他绕道来到上海。3月15日,他出席了环球中国学生会召开的赴法勤工俭学青年欢送会。两天后,第一批89名学生出发。3月31日,第二批26人启程。
留法勤工俭学发起于1912年。1915年6月,蔡元培等人又在法国成立勤工俭学会,号召中国有志青年到法国半工半读,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1916年成立的“华法教育会”,成为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总枢纽,并在北京、上海、保定、蠡县等地设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或预备班,向全国招生。北京丰台长辛店德善里18号就是留法预备班之一。
1918年夏,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将京汉铁路局火车房总管郭长泰的小红楼,改做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工业科(又称预备班)的教室。预备班设立铸造、机械、钳工3个班,开设法文、图画、科学、实习4门课程,每周授课20小时、实习40小时。当年暑假就有100多人入学,其中包括何长工在内的部分湖南籍学员。学员们实行半工半读,既学法文又学做工,还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1918年冬和1919年春,毛泽东两次来这里,了解湖南籍学员们生活、学习情况。
让人没想到的是,作为湖南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毛泽东却没有去法国。“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勤工俭学运动高潮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左右时间,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它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向警予、陈毅、聂荣臻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作者:刘岳,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