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译作风格从自然主义至白桦派的转变

2019-06-11 23:34毕克寒廖天蕴
参花(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然主义鲁迅

毕克寒 廖天蕴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的先锋人物,引进了许多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不仅翻译了俄国、东欧等国家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同样译介了很多日本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鲁迅早期在东京学习接触到的自然主义风格文学,但引进更多的是大正时期盛行的白桦派文学作品。

关键词:自然主义 日本白桦派 鲁迅

在日中现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关于大正时期的白桦派作家和鲁迅、周作人兄弟之间相关的研究有很多,但国内有说法认为,从鲁迅的作品来看,并没有受明治晚期盛行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这也只能说明自然主义并没有得到鲁迅过多的重视,实际上鲁迅还是有所涉猎的。

一、从《从浅草来》译文来看鲁迅受日本自然主义影响的痕迹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当时他坚信可凭借医学来挽救深陷危机的国人,后由于其在《呐喊·自序》中提及的“幻灯片事件”中所见的国人麻木的神情,而深刻地认识到国人缺少的是本民族的自觉意识,于是在1906年选择去东京弃医从文。那一年正好处于明治时期的晚期,日本社会在积极地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自然主义也逐步走进文学家的视野,并在日本文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虽然在我国文学界普遍认为鲁迅对日本的自然主义没有兴趣,加上自然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其主张方面缺乏主动探索和创造力,并没有被鲁迅重视和采纳。但在东京留学期间,鲁迅仍然不可避免地与已然取得主要地位的自然主义接触,的确在某些程度上受到了日式的自然主义影响。

其实,鲁迅对于日本自然主义的作家作品还是或多或少地学习了。虽然从译作的数量上来看,与自然主义相关的作品甚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的领军人物,鲁迅就购入并翻译岛崎藤村的《从浅草来》,并且从中摘译了部分章节发表于1925年出版的《国民新报》副刊中,随后被《壁下译丛》收录在内。

从岛崎藤村的《从浅草来》被摘录的内容可以看出,鲁迅对于自然主义观念的理解。文中表现了岛崎藤村对自然主义学者卢梭的高度评价,认为其在23岁处于困苦的窘境时读了卢梭的文章,从而得到了内心的救赎,他看到了卢梭从不自居为哲学家或者是教育学家,反而仅仅将自己作为同样历经了困苦磨难的普通人。只要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地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告白,坦露自己的本性和苦难,将一种充满自我意识的现代性格展示在公众的面前,就能得到忏悔和救赎。这也是日本式的自然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体现,鲁迅一定是由此产生了共鸣,才在十余年之后,依然对与自然主义相关的这部作品进行翻译并出版。文章中有一段标题为“密莱的话”的内容,“‘非多所知道,多所忘却,则难于得佳作是密莱的话,这实在是至言密莱的绘画所示的素朴和自姿,我以为决不是偶然所能达到的。”这段话从文学角度展现了日本式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审美要求,主张排除创作中的技巧,客观如实地描写和表现现实,彻底、自然真实地反映人生,展现社会生活。岛崎藤村《从浅草来》中对于专家的理解为,“人不是为了做专门家而生的。定下专门来大抵是由于求衣食的必要。”日本的自然主义认为探索人生的最初目的和终极理想都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作家作为书写作品的“专家”也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只须如实表现自我的感觉就可以了。鲁迅在翻译《秋之歌》片段的时候,也严格地遵守自然主义文学的标准,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凋落的银杏和刚刚点亮的灯火这一幕傍晚的景色进行客观化的描写,并对作者坐在树下的心理状态细致地进行描写,将内心的情绪和自我的告白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以《与幼小者》译文为例,分析鲁迅向白桦派的转变

在日本的近代文学史上,虽然自然主义曾占据了主流地位,但由于其过于追求如实地描写自己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由此来进行内心的忏悔和告白,逐渐演变成为纯粹的平庸无趣的“写我”“写实”主义文学。日本的文学界有观点认为,自然主义采取的是无理想、无解决的旁观态度,认为其缺失社会性和思想性。而在大正时期兴起的白桦派虽然也是描写社会生活,但正好弥补了自然主义所缺失的展示自我的个性,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并向着积极的人生展开探索。白桦派文学兴盛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日本刚结束了一战,青年学者作为社会文化的先锋,对战争的现状和天皇制国家的不合理进行反抗,而白桦派文学倡导的追求个性和解放,反对战争和压迫的观点,正好符合当时社会状况之下的日本读者的需求,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与幼小者》是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武郎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该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有岛的亲身经历,以父亲的口吻写给三位孩子的遗书。篇幅虽然很短,但却饱含了有岛对孩子们的爱和期待。信中记载了关于孩子们的母亲生前的故事。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在第一次生产时所经历的漫长的折磨和危险,通过对那天夜里北海道大雪的描绘,和母亲经历着分娩的呻吟的场景,烘托了作者当时慌张又着急的心情。鲁迅翻译为,“这样子,年青的夫妇便陆续的成了你们三个的父母了。”可知作者陪伴着妻子经历了三次生产的艰难过程。这里赞美了女性为了家庭付出甚多,也抨击了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以及男性的自私和冷漠。信中写到了孩子们的母亲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结核之后,担心自己的病症会传染给年幼的孩子们,便决定搬离家里,忍受难挨的思念之情去外边疗养,直至去世的那天都没有再见到自己的孩子们。信中说道,母亲在去世之前曾经叮嘱有岛,不要让孩子看到她的葬礼,因为她想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不是带有阴霾的印记。有岛赞扬身为母亲的女性的坚强,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在考虑着她的孩子和家庭,自己也是通过妻子去世的这件事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曾对家庭缺乏责任以及对她的愧疚和感激之情。

三、确认鲁迅译作转向白桦派的必要性

鲁迅一生中共翻译了31部文学作品,约有300多万字,甚至超过了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由此可见,他对翻译事业非常重视,且付出了许多心血。鲁迅也翻译了苏联、东欧等弱小民族被欺压、主张反抗的文学作品,收录在他的《域外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之中,但日语作为他留学的第一外语,日本文学在他的翻譯作品中的比例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正是因为他发现医学并不能改变国人麻木的精神面貌,要拯救国民性只能从精神层面入手,文学自然就成了青年文学家手中的武器。将外国的近现代文学介绍到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技巧和体裁,而且给封闭的国人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视角,激励着国民树立自己的人格,反抗封建道德的枷锁,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参与救亡图存运动。鲁迅兄弟是最早一批将翻译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翻译家之一,也是最早尝试通过翻译革命引动文学革命,旨在掀起社会革命的翻译家。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地主家庭,童年时期在私塾读书,成长环境可以说是养尊处优。13岁时,家庭发生大变故,父亲因病去世之后家境逐渐没落,现实的打击和屈辱使鲁迅亲眼目睹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人民充满苦难的生活,这为他日后创作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成长的背景方面,鲁迅涵盖了自然主义作家和白桦派作家的双重经历。例如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自然主义作家,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出身贫苦没落的武士家庭,内心生出压抑和烦闷。这样的家庭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大多描绘着周遭的小市民阶层或者是封建社会下被压抑的苦闷情绪。而白桦派作家则从小生长在富裕的上层阶级,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使得他们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决定了作家们的创作风格。鲁迅富裕的生活急转直下,其内心也充满了经历生活磨难产生的矛盾和烦恼,但他童年的教育经历也促使他可以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接受后来日本白桦派作家们对待社会的积极态度,摆脱传统的束缚,面对不满的社会现状要进行改造的思想。这就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角度,说明了鲁迅的译作风格从自然主义转变为白桦派存在着合理性。

鲁迅在东京求学时期接触了自然主义文学,虽然并没有非常赞同,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鲁迅选择了在主张上与其不谋而合的白桦派文学,对于不满的社会现状要进行改造,并且主张人的全面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继续麻木地受列强和封建势力的打压。鲁迅的心思从与其兄弟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翻译了夏目漱石、森鸥外、有岛武郎等主张积极改造世界的作家的文学作品,与封建社会进行抗争,主张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弱小群体,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推动国民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主权利和自由的社会运动中去。

四、结语

《从浅草来》是诉说苦难,《与幼小者》更偏向于向社会呼唤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苦难,自然主义和白桦派这两种派别各自具有优缺点,鲁迅译作风格转变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道主义精神的白桦派的文学作品更适合改變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国民,对于正确引导中国当代的文学思潮的走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认识鲁迅是一个过程。换句话说,人们对鲁迅的认识也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更加丰富和深化的。而他本人的思想也是发展的,文中的译作风格转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想要改造麻木的国民性,他深知自然主义文学并不能给予他想要的效果,而白桦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精神与他的初衷不谋而合。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道德与日本社会父权、夫权至上的思想枷锁给各自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伤害,鲁迅引进译介主张积极改造不合理的现实、建立完整的个性人格的白桦派文学作品,同时向社会呼唤保护儿童、女性等弱小群体,他不仅追求个性的自由,而且追求整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作人,鲁迅.现代日本小说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鲁迅.壁下译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陈婷婷.从浪漫主义到自然主义——论岛崎藤村《破戒》中的自然主义倾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5]明磊.二十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白桦派的译介及背景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作者简介:毕克寒,男,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史、日本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自然主义鲁迅
鲁迅防窃
孔乙己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自然主义的睡莲
阿迅一族
浅析柏辽兹音乐中自然主义特征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