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芳 陈俭辉 景亚玲 李晓红
【摘 要】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临床生育异常相关性,为临床生育异常的遗传学机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对233对育龄夫妇466例染色体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核型56例,异常检出率12.02%。倒位4例,占异常总数7.14%;平衡易位13例,占异常总数23.21%;性染色体异常4例,占异常总数7.14%;染色体多态性35例,占异常总数62.50%。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生育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生育异常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减少先天出生缺陷患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优生优育工作。
【关键词】
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生育异常
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胎停死胎、育畸形或智力低下儿等生育异常严重影响育龄夫妇的身心健康,是遗传咨询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染色体异常是生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讨染色体异常与临床生育异常相关性,为临床生育异常的遗传学机制提供相关依据,笔者选择2015年至2016年来本院优生遗传科就诊的233对育龄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至2016年来本院优生遗传科咨询的233对育龄夫妇,表型正常,无器质性病变的夫妇,患者年龄22~42岁,其就诊原因包括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胎停死胎、不良儿史、孕前检查等。
1.2 方法
均行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体检查。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mL肝素抗凝,接种到培基37℃恒温培养72h,常规方法制片,胰酶消化G显带,补充C显带或N显带,利用蔡司染色体自动扫描分析系统每例计数30个核型,分析7~8个核型,对异常及嵌合型核型加倍计数和分析。参考《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2016》(ISCN2016)。
2 结果
2.1 异常核型分布
对233对育龄夫妇的466例染色体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核型56例,异常检出率12.02%。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病例中,倒位4例,占异常总数7.14%;平衡易位13例,其中罗氏易位4例,相互易位9例,占异常总数23.21%;性染色体异常4例,占异常总数7.14%;染色体多态性35例,占异常总数62.50%。详细核型见表1。
3 讨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胎停死胎、不良儿史等生育异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文献报道具有不良生育问题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异常率约为2%~11%[1],本研究中对233对育龄夫妇466例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核型56例,异常检出率12.02%。
3.1 染色体平衡易位
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异常,在自然流产或有不良生育史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高达5%~10%[2]。本研究中,平衡易位异常检出率为23.21%,明显高于报道中人群发生率约13%,可能与受检人群的地域差异及样本量较少有关。理论上,平衡易位患者可产生18种配子,包括正常核型,平衡易位核型,还有16种伴有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的异常核型,从而产生不平衡染色体患儿,但在临床上染色体相互易位患者生育出不平衡染色体患儿几率并不高[3],因为染色体异常的胚胎无法着床,大部分在妊娠早期就已经流产。同时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断裂会造成配子发生相关基因断裂或缺失,导致配子不能继续分化成熟[4],进而导致不孕不育。本研究中发现9例相互易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流产、畸胎等不良孕产史。罗氏易位是常见的染色体平衡易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1%,占不孕人群的2%~3%[5]。如果夫妇双方任意一方为罗氏易位携带者,有可能将一条罗氏易位的染色体传给子代,进而造成单体或者三体,引起胎儿发育异常。
3.2 染色体倒位
染色体倒位是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一种常见类型。本研究中倒位占异常总数7.14%。染色体倒位携带者虽表型正常,但因倒位后染色体结构发生重排,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4种配子:一种正常染色体,一种倒位染色体,其余两种均带有部分重复或缺失的异常染色体配子,如果异常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则会引起流产、胎儿缺陷等。人类染色体倒位可涉及到每一号染色体,世界已报道50余种,其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较常见,在人群中发生率约1%[6]。因此,一般认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一种多态性改变,不具有临床效应。但最近研究表明: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良孕产史有密切关系[6]。本研究中7例9号染色体倒位中反复流产4例,不孕不育1例,不良儿史2例。究其原因可能是倒位位点可能涉及某些基因的断裂,引起不同程度的位置效应,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进而引起流产、死胎及畸形儿等。同时倒位对生育的影响依据倒位片段大小的不同来判断,倒位片段长短和致死效应成反比[7]。因此进一步证实9号臂间倒位具有遗传效应,与生殖异常存在密切联系。
3.3 性染色体异常
本研究中,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占7.14%。在男性不育患者中最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是47,XXY,其临床表现为睾丸发育不良,阴茎小,喉结不明显,无精或少精等。本研究中发现1例47,XXY,主要表现为无精症。女性性染色体异常主要以45,XO为主,常因不孕或原发性闭经就诊。本研究中45,X[8]/46,XX[112]和45,X[5]/47,XXX[3]/46,XX[112]嵌合各1例,两者均有Turner综合征表现,即身材矮小、子宫和卵巢发育不良。据文献报道,各种45,XO嵌合体的发生率约为30%[8],其临床表现相对于45,XO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临床表现和性腺分化程度取决于分化过程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45,XO与正常细胞系的比例,其正常细胞系的比例越高,临床表现越接近正常,越有机会生育。因此,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检查项目。
3.4 染色体多态性
染色体多态性是指在正常人群中,染色体结构和带纹宽窄,着色强度的微小差异,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含有高度重复DNA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域,遵循孟德尔方式遗传,一般无表型效应,不影响健康。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染色体多态可能与流产、不孕不育、死胎及其它症状的临床生殖异常有关[9]。本研究中发现染色体多态占染色体异常的62.50%,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9]。研究发现染色体多态组的生殖异常率为83.8%,其中早期流产发生率74.8%[10],说明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明显相关,且大多数发生在胚胎早期,本文发现染色体多态中14例发生流产。文中还检出13例次缢痕增长包括1、9、16号染色体,检出率2.79%(13/466),与文献报道的次缢痕增长检出率2.5%基本符合[6],其中有11例表现为不孕不育、反复流产、胎停及不良儿史等,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次缢痕变异影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联会,造成同源染色体配对困难,产生不平衡配子,形成非整倍体的子代导致流产、不孕不育等生育异常[11]。Y染色体多态变异包括Yqh+、Yqh-及Yqs。研究认为:Y染色体多态性可引起不同临床遗传学效应,它与流产、胎儿发育异常及智力低下和精子发生等有一定关系[12]。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233对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发现生育异常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对生育异常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高全民素质,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欣,陈慧,杜涛,等.自然流产夫妇例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05(03):871-873.
[2] 俞菁,龚波,侯雅萍,等.自然流产夫妇人群中染色体平衡易位与倒位的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04(01):54-56.
[3] 魏凤香,朱福鸿,胡亮,等.产前诊断中羊水染色体平衡易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01):130-133.
[4] 赵连芳,陈俭辉,赵咏梅,等.1543例孕中期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与高危产前诊断指征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39(09):756-759,768.
[5] 刘群,王美仙,邵小光,等.23例染色体罗氏易位携带者生育结局追踪及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25(02):70-72.
[6] 张萍,白凤霞,陈景玉.16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学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22):2801.
[7] 于洋,董媛,杜日成,等.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生育异常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0):1234-1236.
[8] 郭玉秀,崔燕,曾碧荷,等.特纳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临床表现特点[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02):221-226.
[9] 韦波,杜娟,蒙达华,等.1684对夫妇的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良孕产史关系的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08):33-35.
[10]兰燕芳,吴淋淋,徐浩.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1):46.
[11]陳竞茜,马燕琳,黎明红,等.D、G组染色体随体多态性的临床生殖异常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25(08):44-45.
[12]裘娟,李岩,刘璐,等.染色体核型异常和染色体微缺失在男性不育中的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6,38(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