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热爱张小龙?

2019-06-11 07:29周掌柜
互联网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原动力张小龙微信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当张小龙用这句话结束微信公开课演讲的时候,很多人意犹未尽。

不可否认,微信已经成为腾讯和用户之间最大的公约数,张小龙更像一位“技术之神”,守护着10亿人每天都会打开的微信,守护着腾讯的未来。

而腾讯已经从成功的中年人进入对“老龄化”的恐惧之中,微信虽然仍如孩子般的让人喜爱,但用户已经失去了当初对其颠覆式创新的怦然心动。

如果一定要概括小龙这次演讲如此清新简洁的系统性表达,背后也可以抽象出三个线索:

第一个关于“本质”。他几乎对每一个桥段的叙述都从初心到溯源进而强化了对本质的认知。比如,他说:“朋友圈本质上是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

第二个关于“常识”。他不断强调和用户互动过程中受到的启发,以及自己和微信团队抵抗住了KPI、情绪、眼前潮流的诱惑,如何尊重常识。比如,他说:“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这背后是对广泛用户需求的常识性理解。

第三个关于“大逻辑”。演讲中对大逻辑的阐述非常多,其中最大的逻辑我们姑且概括为“朋友哲学”。他说:“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可见,小龙用“交朋友”的大逻辑理解对于微信细节功能的每一个决策。

以上的这三个提炼,其实从张小龙的世界观中一定是违背了他娓娓道来的初衷,但从我们战略顾问分析的角度,也许有助于形成可以借鉴传承的朴素方法。但,张小龙反对的其实都是腾讯的组织现在广泛存在的。

当然,本文最大的一个初衷,或者说“原动力”,是理解张小龙的世界。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品读张小龙和微信,还有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视角:

其一是对腾讯这家中国领先的超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智能时代的理解。张小龙谈AI并不多,却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微信进化的AI思维。

其二是对腾讯这家公司最近半年股价跌宕起伏的股价表现看,微信所代表的腾讯未来,更加值得关注。

张小龙的微信哲学

张小龙最开始就解释了“初心”和“原动力”的关系,他似乎总觉得“初心”无法表达自己,“原动力”更接近于客观事实。的确,“初心”是未经进化的意愿,“原动力”更符合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中心的成功路径,这非常客观。

他的“原动力”很简单:

第一个原动力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这次演讲中,张小龙同样提到了延续以往经历的思考。他说:“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这个原动力确实是一脉相承的,他在过去的十幾年里依然秉承着两个深植于内心的原动力,时间没有让他的原动力发生改变。

他提到:“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隐约,我们也可以感知在演讲背后十几年的沉默中,他并非是高歌猛进的成功,而是坚持和克服困难,包括腾讯组织的摩擦力,渴望更完美的自己。

下表我们通过与他提到的德国产品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对比,进一步分析他的微信哲学(如表)。

张小龙作为微信产品的主要功能和体验设计师,受微软、苹果等品牌深刻影响,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独树一帜地形成超越商业的产品思维。

他对“好的产品”的感知特征是:

1.好的产品是自己会说话,尽可能让产品说话,而不是解释很多东西。

2.好的产品是最好的工具,关注于对错的是非价值主张,而不是利益最大化。

3.好的产品围绕用户想象力感知,没有标准答案。

4.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不左右哪些服务是用户有用的,公众号就是这个思路,系统没有推荐。

5.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听从驱使的群体。

他的产品价值观是:

1.大人谈利益,小孩子谈对错,从利益出发,产品越走越偏,成为利益堆砌,失去产品最本质的东西。

2.所有努力都是一个目标,尊重用户,尊重个人。

3.用外挂打了很多分,朋友诚信的角度是有问题的。外挂的行为破坏系统规则,让规则失效了。尊重用户。没有骚扰信息,没有聊天记录保留,不做任何诱导行为。

4.故意感动人也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现。

5. 关注效率。小程序和小游戏:用完即走,走了就回来。工具是完成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

6. 超越短期功利主义: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这是短视的。

在产品体验上,他特意提到了“尊重”两个字,渗透着浓浓的用户思维和人文思考;在品格方面,他提出不能“机会主义”,不为任何一个风口做事情。应该说以上一系列的梳理和提炼,都可以清晰感知他已经拥有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看似琐碎,但其实更多的是在技术应用中融入到每一个功能里面,充满了产品主义的匠人精神。

张小龙对于小程序的表达,尤其经典。他说:“小程序是信息的组织方式和信息的载体,小程序最终的目的代表接触到的任何事物背后的信息,以及对背后信息的访问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犀利,而且可以感知到他对信息论、宇宙学的深刻理解,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物理学家,几乎都是用信息的角度理解物质世界的,和他提到的阳明心学异曲同工,充满思辨。

应该说这些微信哲学的提炼,是他多次演讲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单纯从微信的角度看这是已经被证明的成功,可如果放大到整个腾讯,或许微信的成功并没有为全局注入面向未来的新动能。

张小龙潜在的思维局限

但这次演讲并不完美。

爱打游戏的张小龙,对小游戏的娓娓道来,让人似乎回到了20年前那个深处陋室执着缔造产品的年轻人。

他说自己打“跳一跳”的时候被系统命名为“无聊大师”,到6000多分得到称号——“立地成佛”。非常生动和有趣,可背后则是微信对腾讯游戏业务产生很少的贡献。

回归他的初衷:小游戏一定是放松的手段,让自己平静,普通人心跳加速和更紧张的状态不太对。他怀疑3000多分用户真实性的时候,特意准备了礼品,让他们来办公室当面打,见证这个游戏里进步的速度有多快。进而他升华地评论说:“玩一个小游戏是微信的正经事。跳一跳是微信做的一个实验。”这样鲜活的管理方法,其实很难让人跳出来对应这位年薪亿级、管理10亿用户应用的大老板。

这些都是远远偏离正统的管理思维的,也许和腾讯这家逐渐成熟的超级巨头的管理文化也不太匹配。但这恰恰是微信团队的竞争力之所在,他们很好的解决了创业思维和繁复管理架构的矛盾,一如既往的追随用户,解决问题。但不由得让人们追问:微信思维实际对腾讯大组织有多少推动?

这确实是一个真问题。

坦率地说,这次张小龙的分享,我们结合过去来看,除了那种久违的亲切和价值,也隐含折射出微信和腾讯某些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1.远离年轻人的风险。当初的小马哥已经49岁,虽然公众依然可以回忆起他当初做QQ的样子,一如既往的对他表示尊敬。但确实腾讯的高管团队,包括张小龙在内已经不再年轻。对于这次张小龙让人鼓掌的分享,近乎完美,但也已经远离了年轻人执念、莽撞的质感。张小龙并没有特意提到年轻人的需求,这或多或少让人失望。

2.APP成功观念的固化。这种固化其实是是双刃剑,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传承初心,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路径依赖,特别是成功路径依赖。比如对比今日头条,腾讯微视跟随的非常紧密,也做的非常好,但似乎一直没有超越。头条系的核心技术逻辑是AI的中心化,这和张小龙多次提到的去中心化有着观念的差异。即使我们无法评价其好坏,但智能时代的智能聚集是否天然具有中心化的要素?这些颠覆思维对微信的冲击是显而易见,注定也是风险。

3.信息颗粒度认知的惯性思维。微信的订阅号、看一看、摇一摇、小程序、小游戏,实际上这些都是基于信息的文字、语音、图片颗粒度的产品设计为主,但抖音的基础小视频,正在成为年轻人最大的趋势。微信在短视频这样的创新信息颗粒度如何发力?5G时代一定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甚至包括基于AI和视频结合的新型智能化图形界面是什么形态?能否像经典电影《HER》里面描述的是一种中央智能的人机对话?这关乎微信的长远未来。

4.企业微信认知远离组织。张小龙提到企业微信將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这很真诚,但本质还是2C思维的认知,企业更多的应用场景使用基础都是组织协作,和单纯2C思维的信息传递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在企业场景中,阿里等公司能否后来居上,或者割据一方,都是微信面对的问题;

5.缺少科技研发型创新基因。这一点对于张小龙来讲近乎苛求,但当微信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理论上是需要突破应用层面做很多通讯、AI、大数据、智能硬件、手机交互、Iot连接技术平台等底层的研发级扩展,微信的想象力对于腾讯全局而言目前还仅仅停留在APP的成功,这不免是一个遗憾。相对于腾讯最新的组织结构变革,微信是存在于研发创新矩阵边缘的帝国,这是违背战略常识的,为何不在微信内部去组织研发?

6.更核心的一个挑战在于张小龙“人本思想”的通用性。我们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定义为“碳基文明”,而把智能时代以信息技术定义为“硅基文明”,如果套用这个分类,微信是在碳基文明的人本主义和硅基文明的智能至上中间的一种形态。张小龙定义为以人为核心的“工具”,人的“工具”。但未来趋势是否硅基文明不需要工具,同时拥有生命?这个追问看似很《三体》,但确是一个进化的大逻辑。腾讯虽然在多个场景都在应用AI,但显然对于AI的用户层面的创新和展现缺少新意。

面对张小龙精彩的演讲,我们有了很多海阔天空和鸡蛋里挑骨头的观点,这其实也违背周掌柜咨询的多位合伙人对腾讯的尊重。这些注定不是眼前的挑战,谈不上批评,更多是我们被带入和感染之后的一种回馈。

张小龙与腾讯的未来

过度的对比张小龙和马化腾,并不厚道。就像对比马云和阿里CTO谁更懂技术一样。但这背后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腾讯到底是要培养出更多的张小龙?还是培育出更多的赚钱业务?而或通过培训新的张小龙带来新利润?

目前腾讯并没有清晰的战略指向,外界看到的还是一家强悍、伟大但已经没有传奇的公司,内部人看到的是KPI和业绩压力下的低效以及大公司病。没有传奇,就已经低于大部分用户和公众对腾讯的预期,而孵化传奇一定不是简单的“产业互联网”和“组织架构变革”能达到的,没有一个围绕技术天才的创新氛围,腾讯理论上和美国的戴尔、惠普没有什么两样。

说的夸张一点,“技术之神”能否重新照耀这家公司?让这家成功的公司从平庸的成功走向新的传奇!这背后是无数人的疑问和期待。

无论如何,张小龙表达的“善良”价值观,留给那天晚上几十万读者口有余香的温暖。如果能同时激励整个腾讯的大船在“善良”的轨道上航行得更远,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小龙这句话的背后,切实说明了用户的热情和心意。

为什么人们热爱张小龙?因为他在我们身边,一直默默善良地陪伴。

猜你喜欢
原动力张小龙微信
雷军错失张小龙
第二个喉咙
充电盆栽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大黄蜂当上“背包客”
“微信之父”张小龙,要做就做到极致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