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
【摘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思想的灵魂,也是吸引读者、展现文章的“心灵之窗”。“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常用精辟的语句,对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犹如网之纲、刀之刃,能够提挈全文,凝聚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解读文题的教学环节,探索解题的科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关键词】 解读标题 文本 语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兴趣问题,要想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让他们活泼、愉悦地学习新知,教师就要不断地探索点燃“爆竹”的技巧,使语文课活起来。
一、质疑问难,迁移阅读方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解读文题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文题提出疑问,并帮助学生梳理、筛选几个有关处理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维触角延伸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掌握文本传达的信息,最终学会解读文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不同的文体,阅读思路和方法是不同的。当学生初步接触到某一类文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体的特点进行质疑,并迅速与文本展开对话,形成此类文体阅读方法的迁移,如:叙事性的文本可结合记叙文的要素提问。这些问题正是这篇演讲稿所要涉及的内容,自然会促使学生认真探究课文,求得深入悟解事理。
二、紧扣题眼,巧设教学主线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题中有眼。题眼便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全文的统帅,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学中,从题眼切入阅读,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巧设教学主线,明晰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如此指导学生借题求文,不仅在指导读书方法,更是在引领学生体悟文学艺术。这样学生在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过程中,学会解读文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个性朗读,多元感悟文本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不同的鲜活生命个体,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历和情感感知文本的。同一个文章的标题,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会对文章标题所包含的语言信息有不同感悟,其朗读的节奏、重音、情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题时,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有意而巧妙地引导、点悟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文题,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文本标题演绎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
四、补充题意,凸显文本主旨
文章的题目常是精妙之作,是文本的高度浓缩,如何使题目成为凸显文本的主旨,连通文意的入口,为学生深入文引路铺桥,应该是解题释题的重要创意目标。针对题目的这种浓缩性,我们可从题目的内涵感知入手,并结合文本内容对文题进行扩充,可通过增补一些修饰成分,增拟一个副标题、增加一个标点等方法,揭示题目的丰富内涵,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五、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文意
由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必然拥有巨大的信息量,需要层层透析,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方可解得全意,识得“庐山真面目”,这正如“剥笋”。层层剥笋就是教者紧扣文题,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本主旨。这样层层剥笋容易激起教学高潮;这样扣词析句,能有效落实字词训练,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火花不时闪现。
六、根据标题深挖内涵
有很多课文都用动物或植物的名称作标题,或者课文的标题与动物或植物有关。分析这种文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赏析或赞美动物或植物本身上,而应结合写作背景,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这种文章要么是以物喻人,要么是托物言志,借物来抒发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情怀。当然,选择语文教学切入口的方法很多,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也可以说,“一千篇课文就可以有一千种教法”。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其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而应细细品读文章,看文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①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就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②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就会导致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七、背景拓展,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解题时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故事、儿歌、谜语、传说等背景介绍,不仅可以丰富与课题有关的信息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文本的理解。如写历史伟人的课文,引一件相关的轶事;记名胜古迹的课文,说一段优美的传说;读名著的选文,讲一段相关的故事等,都会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阅讀期待。
总之,解读文题的方法多样,不一而足,真谛在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用好“文题”这把金钥匙。只有在课题与课文之间画直线,才能缩短课题到课文的距离,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这才是智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宗海.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2] 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