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辉
[摘 要] 呼伦贝尔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满足人们在旅游方面越来越高的文化精神追求。因此,草原文化旅游成为呼伦贝尔市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旅游形式。在分析呼伦贝尔市开展草原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入发展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218-02
呼伦贝尔市拥有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历史上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众多游牧民族,被称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草原文化因此成为呼伦贝尔市的特色资源。呼伦贝尔市的草原文化独具魅力、影响深远,而把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融入草原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中,成为发展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的必要途径。
一、呼伦贝尔市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呼伦贝尔市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由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共同构成,且绝大部分草原、森林、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着其原始古貌。大草原即为呼伦贝尔大草原,面积为1.49亿亩,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其从大兴安岭西坡开始,由东至西,依次排列着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三个地带,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自然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大草原,有“北国碧玉”“牧草王国”的美称。大森林即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在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逶迤纵贯千余里,属于中国最大的亚寒带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总计有400余种。大湖泊主要是指由中国第四大湖——呼伦湖组成的水域,其中包括3000多个河流和500多个湖泊,为呼伦贝尔草原和森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草原文化历史悠久
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0年开始,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在此发展、壮大、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游牧文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这里驰骋沙场,建立了蒙古帝国,形成了强大、稳定且不断发展、进步的蒙古族。游牧民族以皮毛为衣、以肉酪为食、以毡庐为住、以马驼为行、以敖包为祭、以长调为歌,独具特色的习俗、独具一格的礼仪、独具魅力的风情,簡约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行为方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北方草原民族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和谐相处的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呼伦贝尔草原文化。
(三)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呼伦贝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总计有三十多个民族在此居住,其主体民族是蒙古族,还有鄂伦春、鄂温克、达翰尔、俄罗斯、朝鲜、满、回等民族,因此其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独具魅力,浓缩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文化的精华。蒙古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并因其13世纪的军事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而享誉世界。呼伦贝尔还是“三少”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翰尔的主要生活聚居区,其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历史上他们主要从事游牧、狩猎、渔猎、农耕活动,现今仍保持着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活动。
二、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低
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旅游接待服务机构不健全,没有固定方便的游览专线车和系统的游览路线,景区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旅游旺季住宿价格昂贵,景区拥挤,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降低;企业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仅仅是满足于眼前的利益需要,基础设施简陋,景区卫生状况差;政府主管部门对草原旅游景区的管理较为粗放,监控浮于表面。
(二)旅游景区规模小,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从事草原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壁垒小,准入门槛较低,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在空间分布上较分散,形成规模的较少,这些散小弱的牧户以家庭为单位各自为阵,处于粗放型开发状态,景点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论证,致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单一,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受到限制;特色不强,旅游项目之间差异化特征不明显;高度雷同,旅游景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景点之间形成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力度不够
呼伦贝尔的草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广。但呼伦贝尔市在草原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草原文化的资源优势,对草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草原文化的精髓未能很好体现。草原文化旅游多数情况下为游客提供的还是观风景、吃手抓肉、看民族歌舞、住蒙古包的观光层面的旅游服务,从一片草原到另一片草原展现相同的过程,无法满足游客对蒙古族民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深入探究的心理。
(四)品牌建设及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呼伦贝尔市草原旅游景区的建设存在散、小、弱的状态,旅游服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直接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旅游促销能力,导致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设计不够鲜明、生动,宣传推广方面投入小,不具备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的能力。
三、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以政府为主导在不同的区域集中投资建设几个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文化内涵深厚、能突出地域特色的大型草原文化旅游景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草原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优势。二是完善草原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设立统一的旅游服务管理平台,为游客免费发放导游图册,提供咨询、导游、售票、交通、车辆租赁等一系列服务,并对各区域内的景区、景点之间的游览线路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系统快捷的旅游线路。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草原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对景区、景点现有的在岗旅游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对餐饮住宿等与草原文化旅游关联程度高的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四是严格旅游市场准入制度,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开发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旅游地居民、导游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二)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内涵,打造特色草原文化旅游项目
草原文化是呼伦贝尔市的特色资源,是呼伦贝尔市最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因此,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将草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打造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不同类型的草原文化旅游项目,丰富草原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满足游客亲身体验、参与草原文化旅游的需求。
1.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博物馆
博物馆应突出“呼伦贝尔游牧民族发源地”的主题,并以蒙古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等民族文化为开发重点。同时坚持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原则,将呼伦贝尔市悠久的草原文化历史进行生动鲜活的展现,以此加深游客对草原文化的认识、理解。
2.建设大型民俗旅游园区
民俗旅游园区既有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民族工艺的展示、还有游客对体育竞技项目的参与,使游客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游客的切身参与,使其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3.发展马文化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同英勇善战的蒙古族一同载入史册。因而,应以马文化为依托,建设高品质的蒙古马驯养基地,并打造赛马、马术竞技、马术表演等草原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增强草原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4.以家庭牧场的方式提供草原文化旅游服务
牧民真实的生产生活现状保留了蒙古族原有的民俗面貌和文化内涵,具有自然纯朴、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所以,通过让游客住蒙古包、学做蒙古特色美食、参与挤牛奶和剪羊毛、乘坐勒勒车观光草原、和牧民一起骑马放牧、体验待客礼仪等,体验真实的、原生态的牧民生活,其草原旅游活动的品质高,游客进行文化的深度体验。
(三)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
利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强的节庆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欣赏和感悟呼伦贝尔市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如那达慕大会,它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参与性和娱乐性极强,其具有传统特色的竞技项目男儿“三艺”表演,即摔跤、骑马、射箭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体育竞技活动的精神内涵。敖包节是蒙古族最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是蒙古族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的节日,其既有虔诚隆重的祭祀仪式,又有精彩激烈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和青年男女互诉衷肠的美好场景,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四)凝练草原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
由政府主导成立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区、景点品牌联盟,进行呼伦贝尔市草原文化旅游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另外,通过电视、网络、公益活动、商业赞助、大型纪录片、展销会等传统营销手段与新兴的网络媒体有机结合,拓宽草原文化旅游信息的宣传渠道,增强呼伦贝尔草原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葛宏.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吴团英.关于草原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1).
[3]杨娇.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2).
[4]刘晓林.挖掘草原文化精髓打造内蒙古草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6).
[5]趙晓峰.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
[6]王朋薇,韩丽荣.呼伦贝尔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3).
[7]崔思朋.草原文化生态思想及对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启示[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7(3).
[8]刘洁.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