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繁细的素三彩工艺

2019-06-11 06:17徐卫祝碧莲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纹饰低温瓷器

徐卫 祝碧莲

素三彩作为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门类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素三彩窑址目前仅发现两处,除已知的景德镇窑,另一处为福建漳州平和县南胜田坑窑。田坑窑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以生产外销瓷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窑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素三彩销往世界各地,其对研究中外陶瓷贸易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文献中鲜少有素三彩的记载,窑址仅两处,实物资料相对较少,当前研究尚不够深入。笔者尝试通过对素三彩的来源及发展情况的重点梳理,以及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器型特点、功能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以期对素三彩作全面阐释。

长期以来,素三彩称谓不见于明、清文献记载,且无专门的著述,常与“三彩”混淆不分,直至晚清、民国素三彩才与三彩严格区分开来。清末寂园叟《陶雅》曰:“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成书于民国初年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亦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而给予正确定名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明陶瓷词典》给素三彩下的定义是“素三彩,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画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唯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巧,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以上,素三彩即釉色以黄、绿、紫三色為主的低温铅釉瓷,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的说法,故而得名。素三彩的三彩不是专指三种,有多种之意,包含黄、绿、白、赭、褐、黑、蓝等多种色彩。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瓷坯上刻绘纹饰,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没有釉的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胎上,干燥后,刮下纹饰中应施其他色彩的地色部分,然后涂上预定釉彩,或分别釉彩涂布于器物花纹图案的相应部分,最后经低温烧制而成。

素三彩的萌生

素三彩是以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锰等低温铅釉作呈色剂的瓷器,这种低温铅釉与唐三彩的低温铅釉应属一脉相承。其实,低温铅釉陶瓷器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釉色主要有绿釉和酱黄釉两种,釉色均为单色釉,且施釉较厚,流动性不大,器物制作较粗糙,原料为一般的黏土,一次烧成。至北朝,釉陶生产的原料开始以高岭土为主,且在白色或黄绿色釉里加施绿釉。隋代已发现有两色釉的陶器。

唐代低温铅釉陶在前代的基础上,对釉色进行改进,诞生了陶瓷工艺的杰出艺术品即唐三彩。唐三彩以黄、绿、白三种色彩为主装饰色,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用白色黏土或高岭土作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等多种金属作呈色剂,先经过高温素烧,再低温釉烧二次焙烧而成。唐三彩种类丰富,性质上有实用器和明器之分,主要作为丧葬中的明器使用。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素三彩人物纹出戟尊和素三彩凸蟠螭纹炉,说明有明一代素三彩瓷器的用途之一为陪葬品,这应为继承唐三彩主要用作随葬品的传统。

唐以后的宋、辽、金、元仍有三彩的生产,但数量、品种均有所减少,且釉色呆板。宋三彩器类有塔、盆、灯、枕等,风格清秀,多为刻划填色,釉色平淡;辽三彩,常见的器型有壶、罐等,釉色简单,釉层融溶流动效果不明显;金代三彩品种有枕、灯,略显粗糙;元代三彩有双耳三足炉、鼎等器物,风格粗犷。

明清时期,这种低温釉陶瓷器继续烧制,但逐渐转向了建筑材料方面。与此同时产生了一种新的低温铅釉三彩瓷即素三彩。素三彩与唐代以来三彩釉陶区别在于,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以素烧瓷胎代替了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也成为素三彩与唐宋三彩最大的区别。素瓷胎即瓷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用其作胎既可增强坯体的机械强度,提高成品的精美程度,又可避免上釉时因浸湿胎体而导致圮裂。

素三彩的形成

对于素三彩的形成时间,以往多认为创烧于明正德时期。但随着新的实物资料的发现,素三彩的形成时间被不断刷新,目前所见最早素三彩瓷器见于明成化时期,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的成化官窑素三彩香薰,通体施黄、瓜皮绿、墨绿、紫四色釉,方座底部有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双方框款。无独有偶,传世品明成化素三彩鸳鸯枕,上黑褐彩楷书铭:“成化元年孟秋吉日景德镇东山程氏静乐轩章靖公十一世孙节淳置为妻何氏足具用。”以上发现都说明素三彩的形成时间不晚于明成化。

景德镇御窑厂作为明清两朝素三彩的窑址之一,生产瓷器专供皇家使用,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 ,色釉多为两种,有“绿地酱彩” 或“黄地绿彩”等,这种各种色地的单彩瓷器被称为杂彩。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造型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素三彩制作工艺、器型与杂彩一致,系在杂彩的基础上由单彩瓷器发展为三彩甚至多彩瓷器。明素三彩的形成,除了继承唐宋三彩的低温铅釉,还明显受明早期这类杂彩的影响。

明永宣时期,素三彩在御厂中慢慢发展,至成化始形成。发展至正德年间,素三彩瓷器的产量和器型明显增多,常见器类有花盆、高足碗、洗等,除基本的黄、绿、紫釉外,施孔雀绿釉,在淡雅的同时渗透出亮丽的美感。万历时期是明代素三彩瓷器生产最为兴盛的时期,不但产量有所增加,种类亦有所增多,常见的器型有盘、碗、炉、方尊、出戟尊、绣墩等。所用釉色除基本三色外还有白、黑孔雀绿色,并常以黄、绿、紫釉等作地,釉上加施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形成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等。釉下多有暗刻花或以黑彩描绘的纹饰,常见题材有云龙、折枝花果、杂宝、人物等。如国家博物馆藏清代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折沿盘(图1-1),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素三彩纹饰,盘心绘双龙戏珠纹,双龙奔腾,追逐一颗火焰宝珠,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外底黄釉地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还有一件拍卖市场所见清康熙黄地素三彩龙纹折沿大盘(图1-2)可作对比。随着斗彩、五彩瓷的创新普及,明晚期素三彩一度失势,天启、崇祯时的素三彩瓷器传世极少。

我国素三彩瓷器发现不多,专业窑址更是凤毛麟角。除已知的景德镇窑,福建漳州平和南胜田坑窑素三彩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增加了素三彩窑址的分布,为研究明、清素三彩瓷器的烧造工艺、发展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漳州平和南胜田坑窑的年代,据窑址调查者根据器物造型、纹饰推测,田坑窑素三彩瓷器的烧造年代上限应至嘉靖时期,瓷器上的折枝灵芝、钱纹以及花鸟的装饰风格,均与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上的同类纹样相似,笔者同意此观点。田坑窑素三彩瓷销量很小,存世量有限,国内比较少见,各大博物馆也罕有收藏,但在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却有一定藏量。从17世纪开始,各种形式的素三彩香盒被作为茶道用具,风靡一时,日本陶瓷界和茶道界不了解这类瓷盒的产地,误以为是来自越南,称其为“交趾香合”,直到漳州平和南胜田坑窑正式发掘,这些收藏于海外的素三彩瓷盒,无论是造型,还是从装饰元素上,都能在田坑窑标本中找到同类器或残件,为东南亚各国及日本收藏甚多的各类素三彩瓷找到了归宿。

田坑素三彩瓷器以各式小件瓷盒为主。漳州博物馆藏明代漳州窑素三彩瓜形香盒(图2),口径6.2、底径3.9、高5厘米。模印成瓜形,盖为直口,器身子母,卧足。浅黄胎,胎质疏松,除瓜蒂位置有施绿釉,其余部位都施黄釉,盖内未施釉,器身口沿露胎。田坑素三彩的装饰技法多为模印,少量采用釉下刻划或以黑彩勾画图案轮廓线。装饰题材丰富,图案布局灵活多样,有云龙、梅花、茶花、莲花、灵芝、花鸟、花果、云纹、回纹、钱纹、蕉叶等。

鼎盛时期的素三彩

清景德镇御窑厂为满足皇室生活用瓷的需要,召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不惜一切地提高质地并改进和创新装饰技法,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器业的发展。清素三彩的器类和装饰技法在前代的基础上,工艺制作更趋细致、繁复化,釉色除了基础的黃、紫、绿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至清康熙时期素三彩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达到了素三彩发展的顶峰,不仅在生产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代,在器物种类、装饰技艺、纹饰及色彩的协调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清代田坑窑陶瓷生产的海外输出,对外贸易数量之大,民窑瓷业不仅增加了各种彩瓷的生产,还增加了新的装饰品种。

康熙时期部分素三彩瓷采用黑色彩料勾勒线条代替过去的雕刻纹饰,使画面丰富许多,这种效果应是借鉴当时五彩、斗彩等瓷绘画技巧改进的结果。在已经素烧过的白瓷胎上直接加彩色,再罩以白釉,低温烧成,也有在白釉瓷器上涂以色地,再绘素彩的,如黄地绿色三彩、白地三彩、黄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地三彩,更属于少见的精品了。传世较常见的素三彩花果盘,就是属于此种制作方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图3),高4.7、口径25.1、足径16.7厘米。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盘内、外暗刻云龙纹,盘内在刻划纹饰上彩绘石榴等折枝花果纹,外壁在刻划纹饰上彩绘折枝牡丹花纹两组。此盘以黑彩勾绘纹饰轮廓线,纹饰层次分明,色彩素雅。此器烧制方法是先在素胎上暗刻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然后在瓷器的表面用素色彩料绘花果等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将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使得彩绘纹饰下还透着另一种若隐若现的纹饰,可谓新颖别致。

素三彩在康熙时期种类不断增加,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品种,还创造出部分具有独特性的器物。康熙素三彩种类有前朝所用的盘、碗、壶托等,也有日用陈设用瓷,还有供奉用品香炉、莲盏等,还有佛教题材如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笑佛等,另外,文房四宝也是常见用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素三彩渔夫捕鱼图长方几(图4),高7.5、面纵23.5、面横13.5、足纵17.7、足横11.5厘米。几面呈长方形,下有四长条形戗,四角下承以四腿。几面以素三彩绘渔家乐图,周围山岭重重,亭台高耸,树木林立,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行。侧面绘冰梅纹。足边两侧绘变形夔龙纹。四腿足心均有一孔。施彩以绿、紫、墨、黄彩为主。几背面中心署一异体字款,外围墨彩双方栏。此件长方几为康熙素三彩瓷器的珍贵器物,此种器型在康熙朝较为少见,当为文房用具。除此之外,狮子形瓷塑与鹦鹉瓷塑也为当时所常见。

素三彩自雍正时期逐渐衰落,此时期仍有与其他新兴彩瓷工艺结合创新。乾隆时素三彩更少见,也无创新品种,之后各代均无发展。道光时创新一种施彩,常夹雪青或青金蓝色。光绪时仿三彩器较多,民国也有大量仿制品。在各种陶瓷工艺不断前进的舞台中,素三彩也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几度浮沉。

素三彩的功能

明清素三彩在釉彩和工艺造型上承袭唐、宋三彩,功能上也与其相似,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陪葬祭祀品,二玩赏或陈设用具,三外销瓷。素三彩被用作与“红色自古以来便是喜庆时使用的颜色”而相对立的殉葬品,这是传统三彩的一个较重要的功能。定陵出土的万历素三彩人物纹出戟尊和素三彩凸蟠螭纹炉,亦证明此类瓷器的用途之一就是作陪葬品。这似乎是继承了唐代以来三彩釉陶主要是用作随葬品的传统。明万历素三彩蟠螭纹香炉,出于万历帝椁北侧,出土时里面还有香靠。直口,深腹,圈底,半圆形直耳,三螭首作足,螭尾上卷形成透雕灵芝纹的耳部。

素三彩也作为祭祀品出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素三彩龙凤纹大碗,内外均以黄釉作地,以紫、白、黑、孔雀绿彩描绘纹饰。碗内绘四只凤凰穿飞于缠枝牡丹间,外壁绘二云龙戏珠,火珠下有一上覆有叶、下承仰莲的招牌,上书“玄山苍水”四字,外底施白釉,画有青花双圈线,圈线外用红彩楷书“皇明崇祯十一年腊月初八吉时……”“福有攸归”,此碗属祭祀用器。

有明一代,素三彩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清康熙时期,通过对造型、釉色等进行工艺改革,素三彩颜色素雅、制作精良、品位不俗,被更多地用作实用器。素三彩工艺精致繁细,品位高雅,在清代皇宫贵族用瓷中地位极高,深受皇帝、王公大臣及达官贵人的喜爱。(图5-图9)

《匋雅卷下·五十》载:“以茄黄绿三色晕成杂斑。曰虎皮班也。法国人初颇嗜之。此素三彩之权舆也。近日素三彩腾踊百倍。”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因而身价大涨,出口外销。福建漳州平和县南胜田坑窑明清两朝生产的素三彩主要用于远销海外。据考证,从明正德十四年至崇祯二年,计有十三位江西人任平和知县。时值漳州月港海上贸易繁荣,瓷器又是外销大宗商品,这些县官理所当然会利用自身的优势从江西引进制瓷艺人,在富含瓷土资源、水路运输又便利的平和县专门烧造外销瓷,以获取厚利。明清田坑素三彩瓷器受景德镇同类产品工艺的影响,在器类和装饰技法上均有所表现,因主要用于出口外销,为满足海外市场需要,又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结

综上所述,素三彩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受明代杂彩的影响,至迟于成化年间形成,于万历时期达到素三彩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常见的器型有盘、碗、壶等。所用釉色除黄、绿、紫三色外部分器物还加施白、黑、孔雀绿色。功能上多用于陪葬和祭祀,少量作日常生活、陈设用具。随后由于斗彩、五彩瓷的创新普及,令素三彩一度失势。清初康熙御厂制作又令其进一步发展至顶峰,素三彩在康熙时期不断创新品种,种类有前朝所用的盘、碗、壶托等,也有日用陈设用瓷,还有供奉用品、佛教题材等。部分瓷器由原来的素胎上施釉,创新为在白釉瓷器上涂以色地再施釉,如黄地绿色三彩、白地三彩、黄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地三彩等。素三彩工艺精致繁细,品位高雅,在清代皇宫贵族用瓷中地位极高,深受皇帝、王公大臣及达官贵人的喜爱。清代素三彩的功能主要作生活、陈设用具等实用器,咸少用于陪葬。

素三彩窑址除已知的景德镇窑,还有另一处福建漳州平和南胜田坑窑。因素三彩受到西方人的喜爱,而身价大涨,出口外销。福建漳州平和南胜田坑窑烧制的素三彩基本用于外销,瓷器类型以各式瓷盒为主的生活用具。平和县田坑素三彩瓷器窑址的发现,为东南亚各国及日本收藏甚多的各类素三彩瓷器找到了归宿,对研究中外陶瓷交流史和陶瓷贸易具有重要价值,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纹饰低温瓷器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金属丝大变身
中国的名牌瓷器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高傲的瓷器
低温养生延缓女性衰老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低温绝热压力容器吊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