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2019-06-11 23:21包文华张蕊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

包文华 张蕊

【摘要】鄂伦春民族的舞蹈被沿袭至今,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其本质没有变。原始的舞蹈风格是萨满祭祀的动作和曲调,掺杂了他们狩猎时的动作和生活生产行为习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车轮,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文化的提高,鄂伦春民族的舞蹈由原始风格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古伦木沓,一年一度的活动仍然被人们传承。鄂伦春民族舞蹈是具有独特性的,演变至今不仅含有传统的萨满文化风貌、歌颂优良道德,而且包含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有着历史性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值得我们深究,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并传承。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傳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鄂伦春人久居于大兴安岭山林地带,创建了独有的山林文化,他们长期以狩猎捕鱼为生,游牧渔猎的生活更贴近自然,与自然长期接触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一、鄂伦春舞蹈的形成

鄂伦春民族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音乐演唱,早些年代他们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和舞蹈。舞蹈的形成离不开原始的生活习性。在汉朝就发现了狩猎民族最早的舞蹈雏形。我国古代的勿吉和女真族逐渐发展成鄂伦春族,他们的后代都属于通古斯语族。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金元时期,世人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的平民”,明朝时期的人们把他们称为“树的野蛮人”,清初把他们称为“树中的人”。在清代对鄂伦春族的记载资料中,鄂伦春族被称为“索伦部”“打猎部”和“逐鹿部”,都具有狩猎的意义。我们也可以从清代的舞蹈中发现鄂伦春族舞蹈的元素。清朝有一个大型拟兽舞蹈,是由36人表演的,其中16人穿黄布画衣,16人穿黑羊皮模仿野生动物,被称为《庆隆舞》。在1911年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国民政府已经取代了清政府,就开始出台了“弃猎返农”的政策,鼓励扶持鄂伦春民族定居,用农耕文化来替代传统的狩猎文化,形成半农半猎的生产方式。不仅如此,鄂伦春族人从服装到饮食,再到行为甚至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也发生了转变,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促进了鄂伦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间的流逝,鄂伦春民族原汁原味舞蹈风格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由于沙皇俄国的侵略,在后来日本十四年的压迫占领期间,农业和狩猎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战争期间由于地域偏远、文化变迁和政治经济动荡,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风雨之后不断传播。在此期间,鄂伦春创造了围绕民族特色发展的舞蹈,为出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举行庆祝和献祭,以及农耕、采集、捕鱼和寻找食物。今天,鄂伦春舞已成为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鄂伦春舞蹈特点以及伴奏的特点

鄂伦春舞丰富多彩,男子舞活泼自然,女子舞美丽朴素。鄂伦春舞蹈反映狩猎生活;模仿鸟类和野兽,表达古代“共饮共食”的歌舞;有祭祀祖先的仪式以及在婚宴和庆典期间的舞蹈,这些都是鄂伦春民族人们表达生活的方式。这些舞蹈的共同特征是都是原始的古朴笨拙、温暖而大胆、充满活力、自由自在的舞蹈,体现了鄂伦族民族气质的勇敢、朴素和坚定。他们喜欢篝火晚会,一群人围着火堆旁跳舞,周围有茂盛的丛林和高耸的山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氛围。

鄂伦春舞的伴奏也有其特点,大多以歌唱和模仿野生动物和鸟类为主,以野生动物的声音作为舞蹈伴奏。模仿的叫声有三种:一是模仿禽兽的叫声;二是内容更幽默;三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节奏和刺激的话语来对比和渲染气氛。这三个呼唤声,把人类情感、舞蹈动作、音乐声音融为一体,同时为舞蹈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一)仪式舞

仪式舞蹈实际上是一种祭祀舞蹈,是在祭祀、丧葬等大型仪式中进行的。鄂伦春人跳舞的时候必须要穿上节日盛装,还要佩戴面具,面具是用桦树皮制作的,叫做“德勒格垫”,一个氏族的人手拉手围成一圈,大家围着这个圈跳舞,中间会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个老者一般都是熟悉族谱或历史文化的,老人一边跳舞,一边向大家传颂历年历代的祖谱,这样有利于活动的进行。在场的成员快乐地玩耍着,外边的人围着中间的人,外围的人和里面的人正转几圈再反转几圈,又唱又跳,偶尔还会互动一下,大家随声附和以虚词“那耶希那耶”等托腔。舞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反映了鄂伦春民族宗法制度的结构模式和人们对祖先的崇拜。

(二)娱乐舞

鄂伦春族娱乐的舞蹈与民歌联系紧密。舞者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也可以边唱边跳,例如有一首民歌“鄂呼兰德呼兰”。女人们通常在高喊“哲赫哲”的呼号时跳舞,大多数时候甚至双人在跳舞,互相合作。娱乐性舞蹈深受欢迎,一人在跳其他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摆动,体现了舞蹈文化在鄂伦春民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方式。舞蹈类型有以下几种:

1.黑熊摔跤舞

黑熊摔跤舞是鄂伦春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鄂罗春人对熊有别样的情感,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祖先和熊有着深厚的渊源,甚至可能有血缘关系,还把它作为一个民族图腾。该舞蹈通常三人组合表演,站立完成队形,不分年龄、性别,均可参加,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舞蹈。舞蹈也模仿了黑熊在斗争中的声音,也模仿了黑熊搏斗时的场景,运动勇敢而有力量,充分展示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勇气和决心。

2.树鸡舞

树鸡舞是一种适合儿童游戏舞蹈,由两个人参加,比赛时两人要模仿树鸡跳和飞的动作。提前设定比赛的目标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线。跳舞时常做蹲舞动作,边呼气边跳舞、边唱歌边跳舞。

3.采红果舞

鄂伦春民族语言中的采红果舞蹈被称为“红扑嫩”。它体现了鄂伦春族的收藏、捕鱼和狩猎文化,这种舞蹈形式最能体现鄂伦春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多数都是由女子完成表演,反映了鄂伦春男性狩猎、女性采集不同分工的生活原始面貌。这舞一般由两人组合表演,两个人站在彼此的对面,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互相转圈、拍手,然后面对面地对着转。既然名字叫采红果舞,那么舞蹈的主要形式就和采果子的时候大致相同,步骤为拉树枝、摘红果、放入篮子等。舞蹈的速度随着伴奏的带动逐渐加快步伐,节奏愈演愈烈,舞步随之加快,营造出一个快乐并充满节奏感的场面。鄂伦春人从这种劳动形式中创造出简单、自然的舞蹈表达舞蹈的具体内容。

4.鲁力该嫩舞

场面较大,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左右跳动,欢快无比。无论是狩猎获得丰收,还是婚庆或辞旧迎新的日子,全“乌力楞”的男女老幼都以喜悦的心情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三、鄂伦春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可以说,鄂伦春的民族文化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鄂伦春舞成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这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它是代代相传的,继承者是否有能力继承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传承者,他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打个比方,没有传承者的全心全意教导,继承者是不可能了解得那么全面,老辈的传承者及时把文化精华传给继承者,他们才可以承担并传播舞蹈艺术,使这种古老的游牧渔猎的少数民族文化永久传递,不会销声匿迹。现在国家对这些文化越来越重视,鄂伦春民族舞蹈不仅只是出现在民间活动中,而且学校教育也加入进来,它的参与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学校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不论是鄂伦春民族的孩子们还是其他民族的孩子们,都可以在校学习标准化动作,来了解鄂伦春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这样更有利于鄂伦春舞蹈的传承与扩散,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责任感,激发对保护与传承鄂伦春舞蹈热情。

当然,我们不仅要继承鄂伦春舞蹈,还应该注意鄂伦春民族舞蹈的发展。现阶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省虎门、逊克、爱辉古城都对鄂伦春民族传统歌舞的传承和发展十分重视。呼伦贝尔有一个鄂伦春自治旗,他们每一年都会举行一次篝火节(古伦木沓),篝火节点燃篝火,是族人寄托和平、吉祥、欢乐的希冀。鄂伦春民族的人民穿着节日隆重的服装,围着篝火跳舞。在呼伦贝尔大众艺术博物馆中特意为建立鄂伦春民族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举办了展览。鄂伦春族的特殊舞蹈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人们了解鄂伦春族的窗口。

刺尔滨鄂伦春艺术团成立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艺术团成员通过歌舞向人们传达鄂伦春民族的真善美。民间歌曲“赞达仁”是剧团歌手即兴表演的一首狩猎民歌,风格简单,表达了鄂伦春人对长期居住的家乡热爱之情,就是这样不添加任何修饰的表演给人一种质朴和自然的感觉。很多国内外的活动中都会选择鄂伦春民族的舞蹈风格加以修饰,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四、小结

鄂伦春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人民对日常生产生活的精华提炼,是對生活的真实写照,彰显着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勤劳的精神。在当地文化工作者和民族艺术传承者的推动下,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对鄂伦春族的传统鄂伦春民歌和舞蹈的关注和学习越来越多。我们坚信,在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以及支持下,鄂伦春民族不断发扬传播自己的民族特色,加上其他民族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将逐渐消失的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保护。当地喜欢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人或者鄂伦春人会把这个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舞蹈表现形式更多地展示给世人,让世人有机会去了解其艺术品质。

作者简介:包文华(1967-),女,内蒙古锡林郭勒东乌珠穆沁旗人,齐齐哈尔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学与民族舞蹈研究;张蕊(1983-),女,齐齐哈尔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黑河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鄂伦春舞蹈
论舞蹈表演效果与舞蹈技巧之间的正向联系
舞蹈课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
鄂伦春原生态音乐遗产保存现状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
论鄂伦春族传统儿童游戏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