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论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当代价值解析

2019-06-11 11:43秦卫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下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峻,走绿色发展道路势在必行。总书记曾经着重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建设已然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并逐步渗入到道德层次。本文基于对广西少数民族生态艺术的解读,就生态道德论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论述。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生态道德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时至今日,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国家及政府对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着重指出,要追求“绿色发展”,进一步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广西少数民族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沉淀了相当深厚的艺术文化,并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怀及价值观念,可以说是对生态道德论的另一种诠释。

一、广西少数民族生态艺术解读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其中思想精神至今影响深远。综合来讲,广西少数民族生态艺术架构丰富,表现形态多样,包括宗教信仰、制度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相关详细解读如下:

(一)宗教信仰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异于其他地域的宗教信仰,相关活动组织多以节日的形式开展。在广西少数民族的信奉中,表现最多的当属山、树、水等自然物像。在舊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对部分客观自然现象的认知不足,从而将之寄托在神灵身上,并希望得到庇佑。正是源于对自然崇拜的神秘性,进一步增强了广西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感,并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生态价值观中。例如,广西布依族素来就有崇拜自然的传统,在他们的认知中,土地、高山、岩洞等都是神灵的附赠,始终尊重神灵的意志,才能保佑一方清净、平安。为此,人们每逢节日必会到这些自然物前进行祭拜,以示尊重,表达对神明恩福的感谢。从某种维度上讲,正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情,才使广西少数民族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制度文化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时期的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规范与支持。在广西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受春秋时期之前的巫史传统的影响,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些禁忌制度,附着上了浓郁的宗教神学色彩,劝诫人们自省自律,不敢有半点懈怠或不敬,以免遭受神罚。从某种维度上讲,禁忌制度亦是对生态道德的一种诠释,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并在道德律令的层面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的思想。综合来讲,广西少数民族有很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禁忌。例如,在广西壮族地区始终保留着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认为伐木要砍老留嫩,同时在砍倒后还要在树根的斧口上插一根树枝,祈福其可再度生长,并禁止用斧头再度劈砍这些树根,表达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三)文学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广西少数民族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文学文化,并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民歌、神话故事、壁画石刻等,既见证了历史变迁,同时还发挥了一定的道德教育作用,进而形成当地良好的民俗民风。广西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由朴实的语言汇集而成,在人们不断的生活实践中越发丰富,是哲理与智慧的化身。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存的希望,两者的和谐共处是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广西少数民族深刻地认知到了这一点,并形成了他们近乎现代生态整体主义的道德观。例如,广西巴马布努瑶的“敬碗酒串肉”中传唱道,“千谢万谢哎!鹰谢千重山,鸟谢万重岭,山高才有鹰站的地方,岭大才有鸟飞的竹林。”

二、生态道德论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当代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其所传达的精神意蕴以一种客观的外在形式规范着人们行为。生态道德论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价值呈现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当代价值。

(一)尊重道法自然

在中国上千年的传承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停留于神说论阶段,并形成了绝对的敬畏之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当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逐渐消退,甚至部分人受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对大自然的征服欲望越发浓烈,从而导致、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少数民族看来,万物皆有灵,一系列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神明的旨意,因而心存敬畏感、崇拜感。例如,壮族的蛙婆节就流传着一种传说,青蛙是雷神的子女,笃定只要人们心存敬畏、对青蛙好,雷神就会降下甘露,庇护农业大丰收。某种维度上讲,当代人生态道德的缺失,是人们对自然敬畏之心缺失的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势必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正是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强化了敬畏之心,促使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

(二)促进生态和谐

广西少数民族崇尚自然,素来强调生态和谐,并将周围的一些事物进行人格化,如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等,同时其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例如,《布洛陀经诗》就讲述了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万物并安排其中道德伦理关系的故事,集中突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生态道德观念,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壮族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态度及做法。正是出于对神灵的崇拜、自然的敬畏,广西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兼顾自然生态,不会毫无顾忌地开发或猎取,增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是对自然生态美的一种呈现,引导着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并做出积极举动,其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价值毋庸置疑,应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需求,总结其中的思想精髓,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文化艺术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三)实现持续经济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环境与经济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伴生关系,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快速发展的经济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唯有两者协调共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过多地偏重于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来自于大自然的反馈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雾霾现象的恶化升级,更是加重了人们的切身体会,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当前“绿色发展”主导的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及需求越来越高,并日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共识。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启示着经济发展与生態保护相协调,并提供了智力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广西少数民族以独特的艺术为载体,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并传导了绿色思想,其价值意蕴显而易见。

(四)深化教育发展

生态道德作为一个全新的道德范畴,多数人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唯有借助教育引导通道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价值。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广西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累和沉淀了十分丰富的艺术素材,其表现形式多样,背后文化意蕴值得深思。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支持,吸引了受众注意,将之引入学校课堂,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学实效,同时也完成了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还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以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如上分析所述,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蕴含着浓厚的生态道德思想,其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以独特的方式培养育人。由此看来,生态道德论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还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道德论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当代价值毋庸置疑,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受众注意,并影响着人们的发展思想,在未来仍需持久地传承下去,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隐含魅力。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以生态道德为视角,对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进行更加深刻的解析。

参考文献:

[1]李广义.广西毛南族生态伦理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12-117.

[2]洪长安,李广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9-22.

[3]陈旭.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功能与现代价值[J].新疆社会科学,2010(4):96-99.

[4]刘东英.试论研究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7):48-49.

作者简介:秦卫红(1966-),女,广西容县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