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科技领域最热、最受关注的莫过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而在通信领域,最热门的当属“5G”。作为2019年扑面而来的热词,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市井坊间,5G都是热议话题。
5G到底是什么?何时到来?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否给消费者很快带来革命性体验?是否能给中国带来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卫民博士,旨在还原一个“素颜”的5G。
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山东画报》:作为专家,请您给我们科普一下——5G到底是啥?其背后有哪些“黑科技”?
李卫民:5G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行业标准,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4G之后的延伸,是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的高度融合。它具有超高频率,超高频宽的特点,比4G的速率更快出一个数量级,5G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带宽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时延和更大容量的网络连接。
5G网络具有速率极高、容量极大和时延极低三个特征。它有三大應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超可靠低时延和海量机器类通信。在交通方面,5G通过低延时和高可靠再加上智能汽车将改变我们的驾乘方式,比如在交通拥堵的时候,自动协助司机改变行驶路线,避免堵车;在医疗方面,在5G的技术支持下建立完善的医疗检测体系,为患者创建专门的病例,以便帮助医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
《山东画报》:5G技术普及,将给人工智能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5G时代,人工智能何以更聪明、更智能?
李卫民:人工智能在5G时代下,可以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丰富的内容、更智能的应用模式以及更直观的用户体验。5G不仅是提升网速,更将补齐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短板,成为驱动人工智能的新动力。5G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对5G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很有价值的帮助。根据5G网络的设计需求,5G将支持多样化的应用场景。5G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互相影响。5G可以称得上是基础设施,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一样,它为庞大数据量和信息量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它也带来了更为高效的传输速度;而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云端大脑,也是能够完成学习和进化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将赋予机器人类的智慧,5G将使万物互联变成可能。二者相结合,会为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提升。
《山东画报》:5G时代,会给医疗、农业、教育、交通领域带来怎样的发展突破?请举例说明。
李卫民:5G在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
5G助力智慧医疗,将实现快速急救、远程医疗、新健康管理、智能终端、大数据辅助诊治等医疗运作模式;5G网络将会使中国农业从几千年来的人工耕地迈向人工智能化时代,实现无人播种、植物工厂、智能化温室、智能农场等模式。即使劳动力和能源较少,我们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和质量;5G时代,网络教育将迎来新的突破性发展机遇。网络教育弥补了时空距离,将基础教育资源在网络上共享,从而实现教育的普惠化,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5G通过它的低延时和高可靠再加上智能汽车将改变我们的驾乘方式,比如通过车辆和交通设施的实时通讯,在司机还没有观察到危险前帮助司机避免各种危险,在交通拥堵的时候,自动协助司机改变行驶路线,避免堵车。
助力山东动能转换
《山东画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您看来,在新旧动能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中,5G和人工智能将如何“大显身手”?
李卫民:人工智能深入融合产业实体经济,带来产业的优化升级。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并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核心基础关键技术,加快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深度融合,形成新产业链。不断深化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坚持规划引领,明确目标,找准路径,调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融合技术、资本、数据等各类资源。5G和人工智能为政府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大力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业态的数字经济,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引擎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提质提速。通过实施创新驱动、“互联网+”、“云+”战略, 打造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现代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引导大数据技术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渗透及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业态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业态、新模式协同发展。
《山东画报》: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正在加快“数字山东”建设,推进5G通讯、人工智能、量子通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对外合作新高地。作为业界专家,您认为山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李卫民:要推动释放跨界融合潜能,加快数字山东建设,推进5G通讯、人工智能、量子通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创新数字治理:建设高效协同数字政府,创新数字社会治理模式,首先深化在环境资源、交通治理等领域智慧化应用;
发展数字服务:创新发展数字化服务,努力构筑信息惠民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更智能;
实施重点突破:围绕服务重大战略、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发展特色,把工业互联网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园区培育、“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乡村建设等行动摆在优先位置,实现重点突破。
《山东画报》:在5G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过程中,中国的5G技术、规格已首发,成为世界的“引领者”。在您看来,中国以何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
李卫民:首先,中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国家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5G发展,在2020年启动5G商用。5G推进方面,在中国“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国从2014年开始,相继完成了总体的技术、网络架构、频谱等研究。2013年2月,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支持产业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协同开展5G研发和国际合作。
其次,以中兴、华为为主的中国通讯企业也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华为和中兴两家公司是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核心成员。另外,为了在5G时代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三大运营商在5G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比在4G上多出一半以上。也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努力,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和重要的研发中心,中国这次在5G时代的话语权有望超越以往。
《山东画报》: 2019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同时举行。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后,在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规划和布局?
李卫民:根据国家对中国科学院新时期“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深圳先进院利用自身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创新的优势及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经验,将积极推进与山东省的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领域,依托深圳先进院自身在科技成果及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多年的外溢机构产业园区运营经验,建设高水平研发及转化平台,助推济南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营造领先的政、产、研、资、用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山东中科先进院将落户济南高新区,为实现科技与企业、市场、资本的有机融合,探索深圳先进院技术转移及推广的新模式助力。
2019年下半年有望商用
《山东画报》:2月25日,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中国华为、小米等著名科技企业展示了最新产品和方案。5G今年亦在深圳率先开展商用试点。作为业内专家,在您看来,5G何时能够实现大规模商用,真正来到百姓身边?
李卫民: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的目标,其中5G商用将成为重要贡献力量。要求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加快5G标准研究、技术试验,确保2020年启动5G商用。这被认为是5G最新的“小目标”。我认为,5G市场能否成功,除了客户数量、基站数量等指标,更重要的是到底有多少行业和企业在使用5G作为生产的通用技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消费者来说,2019年下半年或者2020年享受到5G服务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山东画报》:“ofo小黄车退押金难”“摩拜单车改名”……共享单车行业似乎为“共享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5G技术的普及,将有望给“共享经济”带来哪些发展新机遇?
李卫民:5G将成为“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推手,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常态化,共享无人驾驶汽车有望成为主流,闲置物品的共享也有了使用情况监督的网络基础。借助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共享经济”仍具发展潛力,未来有望创造出更多共享需求和机会。打造数字化、平台化的“共享经济”是未来5G时代的发展趋势。5G是连接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5G提高网络速度,为物联网、车联网以及更多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持与保证。要善于从中抓住机遇,打造互联网平台以及更多的应用形态,“共享经济”产业并非一时风潮,其前景可期。
《山东画报》:在5G到来、人工智能更加智能的时代,创意型工作将发挥自己的特有价值。对于新闻出版行业来说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卫民:首先,人工智能能优化出版流程:目前的编辑、审查、校对、印制、发行等环节仍然依赖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这些重复性强、创造性弱的职位和环节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其次,借助人工智能进行选题策划:就新闻出版行业来说,人工智能根据互联网热门事件、热点词汇传播的频度和热度等,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出版机构进行选题营销决策提供帮助。
最后,人工智能可进行自动化转型:在新闻出版行业,人工智能可以实现高效处理信息、提升内容创作能力、编辑出版渠道自动化等。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类擅长的创造性思维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创造性的职业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出版产品属于精神产品,其生产过程主要由人的大脑来完成,正是由于精神产品生产具有创造性,机器人不会轻易取代出版人。
《山东画报》:人工智能改变着各行各业的效率,重建社会的整套基础设施,亦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的判断和定义,正如AlphaGo改变了柯洁对围棋的看法。在5G到来、人工智能更加智能的时代里,您怎么看待大众传播中里对“人机关系”的焦虑?在您看来,人工智能时代应树立怎样的伦理意识?
李卫民:大众传播中里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主要集中在“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等方面。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部分图片由山东联通提供 编辑/公晓慧)